首页 我想和岁月谈谈 第1章 郁达夫与太阳社
第1章 郁达夫与太阳社
更新时间:2024-10-23 17:17:36 字数:2313 作者:我想和岁月谈谈

郁达夫 1922年出版了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沉沦》。不久 ,又出 了好几本头的全集。至于选集 ,则始于 1928年上海春野书店出版 的《达夫代表作》。

春野书店是太阳社所属的出版机构。《代表作》的编者是太阳 社的重要成员钱杏邨、杨邨人、孟超。关于它的选编过程 ,达夫在 《自序》中有过说明:

因为马勃牛溲 ,都收到了全集里去的原因 ,弄得三百页 内外的书 ,积成了四五本了 ,这一回春野书店的同人 ,来和我 商量 ,说要出一本选集 ,以便无钱买书的穷苦读者 ,我因为版 权上没有问题 —— 因为全集的版权 ,都还是我的私有 —— 所 以也就答应了 。

钱杏邨在万余言的《后序》中也说道:

达夫因为春野书店的要求 ,加以自已感觉到全集的瑕瑜 兼收的不能使自已满意 ,委托我们代他编一本 ,现在总算编订 付印 ,而又竭一 日夜的力量把这后序写定了 。

在同年五月一日出版的《太阳月刊》五月号上,有春野书店介 绍这部书的广告,其中说:

郁达夫先生是十年来中国新文坛上一位有名的作家 ,他 的著作早已风行全国;不过卷帙浩繁 ,全读不易 ,本店特商请 先生从他的全著作中选出若干篇编成此书 。在一九二八年以 前的重要作品 ,完全收在这里面 。他十年来思想的转变 ,作 风的转变 ,在这一本书里完全可以看到 。

上面三段文字,除说明编者为何要出这本《代表作》,还说明, 这部选集虽不等于自选集,但是征得作者同意乃至过问的,因此, 编者取舍的标准,就不单体现了太阳社当时的文学主张,而且在一 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作者的一些想法。

全书共选十三篇小说、散文 。目次是《银灰色的死》《采石矶》 《还乡记》《还乡后记》《离散之前》《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小 春天气》《烟影》《过去》《微雪的早晨》《给一位文学青年的公开 状》①《一个人在途上》。引人注目的是 ,未录《沉沦》。《沉沦》当时 反响很大 ,分歧也大 。春野书店的广告中却说:“在一九二八年以 前的重要作品,完全收在这里面。”这就显示了编者对这篇小说的 看法 。被文学史家重视的两篇以劳动人民生活为题材的作品:《春 风沉醉的晚上》和《薄奠》,《代表作》里都选录了,这就愈加证明 , 编者在选取上是有过一番斟酌的。

① 目录上是《致一个青年的公开状》。

该书共印两千册 ,分甲种本、乙种本 。卷首有良土所绘作者 近影 。出书的速度相当快 ,《后序》是2月27 日、28 日写定的 ,3 月 15 日书就问世了。

国民党大兴文字狱,对革命的和进步的文艺作品一禁再禁。《达 夫代表作》也逃脱不了这个命运 。被禁的“罪名”是“附钱杏邨后 序不妥”①。所以 ,春野书店关闭后,有的书局后来翻印这本书时将 《后序》删去了 。钱杏邨将这篇《后序》收入 1929年泰东书局出版 的自著《现代中国文学作家》中。书出版不久,又遭厄运,不过“罪 名”已另罗织。

达夫的《自序》不长,是 1928年 1月28 日在上海写的。除开头 引文外,我以为还有几段值得推荐,由于此书已很难寻觅,不妨抄 录如下:

总之我觉得“新”是文艺上的一个重要成分 ,若没有“新 味”,那文艺的价值就等于零了 ,我们何必要文艺呢?所以我 可以很坚决地在此地主张 ,“新”的思想 ,要“新”的作家才能 宣传的 ,时代落伍的“老”者 ,只配在旁边喝喝彩 、助助兴 , 绝不是“新思想”的代表者 ,虽然这新老之分 ,并不是在年龄 的大小 ,和创作时代的先后的 。

因为在《过去集》序上说及了“艺术品都是艺术家的自叙 传”一句话 ,致惹起了许多误解 ,想在这里辩一辩证 。我在那 里所说的意思 ,是在说作家要重经验 。没有经验 ,而凭空想

① 《中国现代出版史料》丙编,第一五二页。

象出来的东西 ,除非是真有大天才的作家 ,才能做得成功 ,像 平庸的我辈 ,想在作品里表现一点力量出来 ,总要不离开实地 的经验 ,不违背 realism 的原则才可以 。这是我的真意 ,这我 想也是谁也应该承认的一个原则 。

新时代开始了 ,中国的文学 ,也渐渐地到了一个转变的 时机了 ,我只希望在最近的将来 ,我们中国也有可以压倒 一 切 、破坏一切文学理论的大作家出现 ,来做我们的旗手 。

由这本书使我们进而想到达夫与太阳社的关系 。钱杏邨同志 1977年 1月20 日在病中曾谈起,达夫参加过初期创造社,后来又参 加过太阳社,是太阳社的成员 。他说 ,这事很少为人所知 。达夫 入社是他谈话的。大革命失败后 ,太阳社在上海成立,开始经济上 很窘迫,主要靠社员捐赠的稿费来支撑 ,达夫将这本《代表作》的 版税全部提供给太阳社做活动经费 。达夫此举给他留下了很深的 印象。1928年秋天,他和达夫为中国革命互济会(又名中国济难会) 编过文艺性刊物《白华》①。创刊号上,他执笔写了发刊词《我们的态 度》,达夫写了《白华的出现》。此外 ,他们还为这个刊物写了其他 作品。《白华》的主要撰稿人,诸如建南(楼适夷)、伯川(杜国庠)、 冯宪章等,也多为太阳社活跃的成员 。因此 ,有的现代文学期刊目 录,干脆把《白华》算作太阳社的刊物 。于此 ,也可见达夫与太阳 社的关系 。至于达夫与钱杏邨,一直是要好的朋友。1977 年春天,

① 钱杏邨,笔名阿英,他在《高尔基和中国济难会》一文中说 :“……一九二八年 至一九二九年,我和济难会有一些工作关系。那时郁达夫和我替会里编辑一本半公 开的文艺性半月刊,叫作《白华》。”见《人民日报》一九六一年二月十三日第六版。

有人问起钱杏邨同志关于达夫参加“左联”的情况,他说:“现在有 一种说法,好像达夫参加‘左联’只鲁迅先生支持 。这是不尽符合 事实的 。我是筹备‘左联’的主要负责人之一。我是积极赞成达夫 参加‘左联’的。”他还谈道,“文革”前,达夫的家属收集整理了 一本《达夫诗词选》,拟交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 。他们希望郭 老和我帮助看看这部稿子 。郭老写了一篇序,虽然书至今未能出 来,这篇序却早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了 。郭老当面与我谈过 ,还 专门写过信,希望我帮助看看《诗词选》原稿 。我看了并提出过一 些意见。

1978年8 月

设置
  • 阅读主题
  • 阅读主题
    雅黑
    宋体
    楷体
  • 阅读主题
    • A-
    • 18
    • A+
  • 自动订阅 不在展示订阅提醒,自动订阅下一章
保存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