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我想和岁月谈谈 第22章 憾 事
第22章 憾 事
更新时间:2024-11-05 18:39:37 字数:1453 作者:我想和岁月谈谈

是严寒的冬日,当我冒着飞扬的大雪赶到母校北大校医院时, 吴组缃老师心脏病突发的险情刚抢救稳定下来 。

我紧握着他的手 , 他操着浓浓的安徽乡音低声地对我说:“你来了。”

我坐在他的旁 边,没有了平日看望他时轻松随意的交谈。他老了 ,当我专注地凝 视他那清瘦疲惫的面庞时,突然感到他的老。

我初次见到他时 ,是三十七年前 。

在众多名教授中 ,他那副 绅土派头给我印象颇深。

因为是老乡 ,也算是同宗,使我有勇气而 又胆怯地叩开了他居住的院宅大门,一杯黄山毛峰,一番乡情,使 我对他逐渐亲近。

我爱听他对创作和中国古典小说的漫谈 ,他也 关心我的阅读 ,时不时考问我几句《红楼梦》《儒林外史》里的细 节,弄得我有几回狼狈。

1958年 ,我已是大学三年级的学生了 。

学校规定要写学年论 文,我拿不准写什么,去请教他 。

他平日常谈起艾芜的小说,对其 描写的严谨和情调的浪漫很是称赞。

也许受他的影响 ,我从图书 馆里陆续借了艾芜数量不算少的小说集,看了一本,还一本,还一 本,再借一本 ……

那时很穷,买不起书。

有次逛西单商场旧书店, 见到艾芜的一本《文学手册》初版本,摸摸口袋里还有几角 ,花两 角买下了 。

晚上回校 ,急匆匆地去吴老师家 。

他吃完晚饭,正坐在书房藤椅里悠然地抽烟喝茶 。

我将刚到手的这本薄薄的书递给 他看,他笑了笑,领我进书房,在一排书橱里陈列着好几本艾芜集 子,“你爱看 ,以后就从我这里拿吧! ”

虽然吴先生很大方,我却 只从他那里借过一部,那就是艾芜老在鞍钢深入生活时写的长篇小 说《百炼成钢》的排印校稿。

吴先生也是20世纪30年代名小说家,与艾芜、沙汀都是老友。

当我向吴先生征求我写学年论文的意见时,他说,“你就写艾芜这 部长篇新作吧,我辅导你。”

他说艾芜去鞍钢生活了一年多,能这 么快写出这部反映新生活的长篇 ,很不容易 。

他提醒我留意艾芜 小说题材、内容的发展与变化。我在阅览室,就着不算明亮的灯光, 几乎花了 10个晚上仔细地读完了这部长篇小说 。

那时读书比现在 认真,一边读一边写随感札记。

常常是肚子感到饿了 ,闭馆的铃声 响了许久才依依不舍地离去。

我在写《百炼成钢》论文的同时,陆续读了艾芜这一时期写的 反映鞍钢普通工人生活的短篇集《夜归》中的一些篇什 。

写这篇 15000多字的评论,用了 3个多月的课余时间,习作的稚嫩是可以 想见的。

吴先生精心的修改使这篇习作立论大体站得住 ,文辞表 述也拿得出手 。

吴先生批写了几句鼓励的话忘了,但他说我是在 用心读用心写,我挺高兴。

当年很老实 ,想不到投寄刊物发表,工 工整整地抄写一遍 ,交给中文系,将吴先生修改的原稿保留了下 来。

“文革”期间,我被下放到“五七”干校锻炼,仅有的家当,母 亲送我上大学时给我的一个布面硬纸壳的破箱子,被机关集中堆放 到诗人李季的屋里。

几年后,我从干校回到北京,才知道这间公共仓库数次被盗, 我的那个破箱子自然也难逃厄运。箱子里没有一件值钱的东西,

除了几本自已购买的图书,几本大学时期和研究生时期老师、导师 辅导作的论文和读书札记,便是我发表的作品的剪报,其中最使我 伤心的就是经过吴先生亲笔修改的关于艾芜《百炼成钢》的评论的 原稿和大学毕业论文、研究生毕业论文原稿。

这些年来我出了八九本集子 。热心的编辑曾多次问我为什么 不将大学的学年论文、大学毕业论文、研究生毕业论文收集出版, 我能说什么?只能默默地感谢他们。

人生憾事何其多。有些当时感觉是憾事 ,后来渐渐淡忘了, 有的不觉得是憾事,有的甚至觉得是幸事;有的憾事,越来越令人 感到遗憾 。艾芜老和组缃老都早已年逾八旬,是健在的现代文坛 可数的令人敬重的前辈,忆及这件小小的往事,深感是我心头真正 的遗憾。

1992年5 月

设置
  • 阅读主题
  • 阅读主题
    雅黑
    宋体
    楷体
  • 阅读主题
    • A-
    • 18
    • A+
  • 自动订阅 不在展示订阅提醒,自动订阅下一章
保存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