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我想和岁月谈谈 第29章 拜见张恨水先生
第29章 拜见张恨水先生
更新时间:2024-11-05 18:41:26 字数:1387 作者:我想和岁月谈谈

记忆时而活跃时而沉睡,在某种特定的环境里,受某种因素的 挑拨,活跃的记忆会更活跃,沉睡的记忆会苏醒活跃起来 。我有这 种人生体验。

去年 10月,“迎驾文学笔会”安排我们在潜山县停留了两天。 除天柱山外 ,作家同行们话题最多的就是关于通俗小说作家张恨 水了。

对于张恨水先生,我曾拜见过一次。虽然已隔四十多年,但至 今记忆犹新。1

958年,北大中文系三年级学生在集体编写《中国文 学史》的同时,又着手编写《中国小说史稿》《中国现代文学史》,这 几项活动我都参加了。

由于写作上的需要,我设法打听到了张老家 的住址,并且获知他自1949年中风休养后已逐渐恢复,并开始动笔 了。

近中午,我从学校坐公共汽车到动物园,步行到西四, 四处打 听找到砖塔胡同他家那座小四合院,已近3点。

好在当年年轻体健, 不感觉劳累。

张老安静地坐在一张椅子上闭目养神,对贸然造访的 不速之客,他没有明显的反应,只睁开眼睛示意请我坐下。

我说明 来意,想听取他关于章回小说和他自已几部通俗小说的看法,他沉 默不语。

我以为他在思考,像老师准备给学生讲课一样,但等了长 久,他仍是不开口。

当我告诉他我很喜欢读他的《啼笑因缘》,他开口了,他摇摇手说:随意写的东西,不值得你花时间去看。

那天在 他家待了近两个小时,时光在寂寞中流逝。回到学校,同学问我此 行的收获如何,我无言相告,脑子里留存的只是他的沉默和院落的 冷清。

前些年,我在成都向我的大学同学、戏剧评论家张羽军提到 这次拜见恨水先生的事,他笑着说,主要不是因身体不好,他是有 顾虑。

由此我想到,北京其时正在创办一份普及文学知识的杂志, 编辑约我写稿,我曾想写篇谈《啼笑因缘》主题社会意义的文章,编 辑说等向领导汇报后再定这个选题,从此未有答复,不了了之。

现 在回想起来,姜还是老的辣。

张恨水毕竟久经沙场,谙知气候的冷 暖,什么时候该开口,可动笔;什么时候可开口,该动笔,他心中有 数。

看来我唯一一次见到张老时他的沉默不语,正赶上不该开口的 气候,他有顾虑是正常的。羽军是他的亲侄,对他的了解自然是深 切的。

1988年,第一次张恨水创作研讨会在潜山县召开 。我编发会 议综述在《文艺报》发表时,发现学术界对张恨水这位创作数量惊 人、社会影响广泛的通俗小说大师的评价正在趋向公允。

我想是 张老该开口的时候了,遗憾的是,1967 年他早已凄凉辞世。

1994年我去安庆参加一个会议,应黄梅戏新秀韩再芬的邀请, 去她的老家潜山县玩了一天 。当地主人热情地陪我去参观刚刚落 成的张恨水纪念馆。

他们说:天柱山下次再去,这次先去看看张老 的纪念馆 。

这正合我的心意 。

当时馆藏还不够丰富 ,但能让人比 较全面地了解张恨水创作的一生,观赏到昔日他创作的辉煌。

2000 年 10月再去参观时 ,馆藏内容就丰富充实多了 。

老舍对张恨水的 评价:“恨水兄就是最重气节、最富正义感、最爱惜羽毛的人 。所 以 ,我称为真正的文人。”

令人对张恨水先生备加敬重。展出的一张照片上 ,在张恨水的衣服上画了一个箭头,说明:“张恨水身上 穿的呢料上衣是毛泽东主席所赠。”据知 ,这是抗日战争胜利后不 久张恨水在重庆时的事 。毛泽东托周恩来送给张恨水一件延安自 制的蓝呢上衣,同时还送了红枣、小米,张恨水解放后曾穿过这件 上衣外出开会 。说实话,看到这张照片,联想起我见到张恨水时的 情景,油然而生的是欲哭不能的心酸。

人生如潮汐 ,起起伏伏 。有过的辉煌或活跃或沉睡在人们的 记忆中。这是我体验到的人生百味中的一“味”。

2001年

设置
  • 阅读主题
  • 阅读主题
    雅黑
    宋体
    楷体
  • 阅读主题
    • A-
    • 18
    • A+
  • 自动订阅 不在展示订阅提醒,自动订阅下一章
保存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