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我想和岁月谈谈 第35章 情深意切的臧克家
第35章 情深意切的臧克家
更新时间:2024-10-23 17:18:53 字数:2916 作者:我想和岁月谈谈

“与鸡共三人”

我与老诗人臧克家相识、交往乃至有了忘年交的友谊,完全得 益于那个特殊年代里一个偶然的机缘。

1969年 10月 ,中国作家协会人员全部下放到湖北咸宁文化 部干校 。我与克家老在一个连队 。连队住在向阳湖边一个山村。 他是大诗人,我是小编辑,但,我们同是受审查、被改造的对象, 唯一的区别 ,就是年龄的差异 ,他是位父辈般的慈祥长者 。在下 干校前 ,我是克家诗作的读者 ,从工作上说 ,他是令我们敬重的 作者。

1965年春天,我来文艺报社不久,有次午后去向克家求稿,他 正在休息,只好怅怅地离开赵堂子胡同。想不到几年后 ,我俩会住 在一家农舍的小土屋里。与我们同眠的,还有鸡笼里囚着的一只 爱啼叫的公鸡。当时克家已逾花甲之年,他和年轻人一样下湖垦 田,风雨不歇。下工后他还兼管连队阅览室 ,他将稀少的书刊整理 得井井有条 。我当时在伙房 ,除下湖送饭、挑水,还常去贺胜桥、 汀泗桥一带买菜 ,不时给他捎些点心 。北伐时期 ,他曾在叶挺部

队 ,在这两个小镇打过仗,他常常回忆起青年时那段从戎的岁月。 他的爱人郑曼在干校另一个连队,相距二三十里,小女苏伊在县城 上小学 。克家有时请我去看看她们 ,捎点他省下来的咸鸭蛋 。每 次郑曼都叮嘱我提醒克家自已照顾好自已 。克家有早睡早起的习 惯。为了不影响他,我也慢慢习惯了早睡。有天晚上,大约 10点钟, 我刚进入梦乡,就被浑浊的声音弄醒,我打开灯,只见克家面部出 现极度紧张痛苦的神情 ,他用手紧紧捂在胸口上 ,吃力地对我说: “心脏病犯了,快去帮我找大夫。”我顾不得穿好衣服,急忙摸黑去 找来连队里的医生。医生给他吃了救急药。连里医务室药品短缺、 设备简陋,怕万一,我又去五六里地外的校部医院找值班大夫 。经 校医院大夫仔细检查、治疗,他的病情才渐渐稳定下来,安详地入 睡了。这时 ,黎明已悄悄到来。事后才知道 ,他平日心脏就不好, 这次突发,是由长时期的劳累引发的。

这是三十多年前一个夜晚发生的事 。我已渐渐淡忘了 ,克家 却一直挂在心上 。1994年6月23 日,我收到克家托人带给我的一 封信 。信是 22 日写的,并附有22 日写的一首赠我的诗作手抄稿, 他在诗的附记中说:“午梦泰昌,醒后即兴草成十六句以赠。”《赠 泰昌》不久在《诗刊》发表 ,作者后又收入了他的一本诗词选集 中 。一年后 ,文艺界隆重庆贺克家九十华诞之际 ,他又特意将这 首诗书写了赠我 。诗的前 8句是忆旧,后 8句是对我的鼓励与期 望:“老来常忆旧,江南联床亲 。土屋天地窄 ,与鸡共三人 。夜深 心病发 ,赖君报急音 ,转危蒙天相 ,健在九十春 。饷食十里外 , 一挑二百斤 。扁担压弓腰 ,吱呦作呻吟 。五年六万里 ,磨难炼真 身 。双肩成钢铁 ,于今当大任。”诗人在条幅上还题注:“俚句抒 真情,往事两心知。”

与毛主席谈诗

克家老在中国现代文坛活跃了半个多世纪 ,他的文学生涯中 有着许多有趣的故事。同毛泽东主席谈诗 ,是他最珍惜最爱忆及 的一段美好回忆。

1956年,臧克家调任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后,负责筹办《诗 刊》。10月,副主编徐迟倡议,给毛主席写信,把他们搜集到的8首 毛主席诗词送上,请求他校订后在明年1月创刊的《诗刊》发表,臧 克家和全体编委及全编辑部的同志都举双手赞成。大家静静地等待 着毛主席的回音。1957年1月12日,臧克家收到毛主席写给他和《诗 刊》编委诸同志的亲笔信以及经他亲自校订过的8首,另加上10首, 共18首旧体诗词。毛主席在信中说:“《诗刊》出版,很好,祝它成 长发展。”并自谦地说:“这些东西,我历来不愿意正式发表,因为是 旧体,怕谬种流传,贻误青年,再则诗味不多,没有什么特色。”毛 主席的信和18首诗词在《诗刊》创刊号上发表的喜讯,到处哄传,创 刊号一出版,热情的读者排长队争购,一时传为佳话。

1957年1月14日上午11点,毛主席约见臧克家等人。毛主席安 详和蔼地同他们握手,让座,自自然然地从烟盒里抽出支香烟让臧克 家,他说:“我不会吸。”主席笑着说:“诗人不会吸烟?”并以赞许的 口吻说,“你在《中国青年报》上评论我的咏雪词的文章,我读过了。” 臧克家趁机问:“词中‘原驰腊象’的‘腊’字怎么解释?”主席反问: “你看应该怎样?”臧克家说:“改成‘蜡’字比较好,可以与上面‘山 舞银蛇’的‘银’字相对。”毛主席说:“好,你就替我改过来吧。”

毛主席每有新作,常先送一份给臧克家。《词六首》在《人民 文学》发表之前,送到臧克家手,臧克家改动了一点点,马上收到

毛主席 1962年4月24 日的回信 ,其中有这么几句:“你细心给我改 的几处,改得好,完全同意。还有什么可改之处没有 ,请费心斟酌 赐教为盼。”“还有什么可改之处没有”一句,下面还画了重点符号。 主席先后给臧克家7封信 ,1961年 11月30 日来信 ,想约臧克家和 郭沫若同志去谈诗 。无奈他太忙 ,抽不出时间 ,未能实现。1963 年《毛主席诗词》正式出版前,先印了少数征求意见 ,送了克家一 本 。不久 ,在钓鱼台召开了一次座谈会 ,克家带去了 23条意见。 《毛主席诗词》正式出版时,毛主席采纳了他 13条意见,例如,《七 律 · 登庐山》中的“热风吹雨洒江天”一句,“热风吹雨”原作“热 肤挥汗”,是毛主席接受克家的建议修改的 。臧克家说,毛主席是 诗人,品格高,重感情,虚怀若谷,不耻下问,每当他回想起和毛 主席谈诗的这些交往时,他感觉他和毛主席“更近”了。

热情于“杂事”

克家老在不大的一间卧室兼书房里显眼处放着一份日历牌。 他勤奋地看书,在书上密密麻麻地写了读后的心得 ,他勤奋地写 作,晚年多写散文,每天收到大批新老朋友寄赠的新著和一大堆新 到的邮件,他没有写日记的习惯,他想到的事和相约的事都会随时 记在当天的日历牌上 。克家老晚年常头晕 ,心脏又欠佳,但他却 一直怀着巨大的热情诚挚地去处理这些“杂事”。1979年 1月中旬, 我去看望臧克家,他兴冲冲地朗诵一首旧体诗《赠巴金同志》给我 听,原来是他刚收到巴老从上海寄赠给他的、新版的《家》,诗云: “四十六年见故家,可怜人已老天涯 。闻道纷纷还原职,为问如何 复韶华?”作者附记说明:“巴金同志以新版见赠,距写作时已四十

六年矣,不禁感慨系之!非绝非古,即兴成句以赠。1979年 1月 11 日凌晨灯下”。这首诗克家初收《友声集》中。𝓍Ꮣ

克家晚年 ,写了大批怀念文化界友人的文字 。这些篇章不仅 情深意切,还保有丰富的文献史料价值。1983 年,杨晦教授病逝。 上海文艺出版社邀请我主编《杨晦选集》。我请了克家和冯至先生 写序 。克家当时身体不好 ,但他满口答应了 。他说:“杨先生是我 中学时期的老师,他为新文艺事业做过不少事,现在许多年轻人都 不太了解了,我要好好地写他。”他一写就写了数千字,初稿出来 后,又仔细改订。克家在文中除了详细地回忆了他们的交往 ,还对 杨晦为人为文作了中肯的评价 ,他说:“杨先生对文艺问题,对文 艺创作,常有个人的独立见解,不苟同于别人。”

1988年,我参加中国文艺期刊代表团访问苏联。到达莫斯科的 当天没有休息,就去红场参观,晚餐又喝了不少伏特加烈性酒,深 夜心脏突然早搏,吓得团长吴强和大夫忙了一阵。这是我头一次感 到自已一向以为好的心脏居然也有了点问题。回国后,不知克家从 哪里听说,专门约我去他家,他劝我,要调整好自已的生活规律。 他一再叮嘱我,少喝酒,不抽烟。要珍惜健康,生命不只是属于自 已的。

2003年 12 月21 日《新民晚报》

设置
  • 阅读主题
  • 阅读主题
    雅黑
    宋体
    楷体
  • 阅读主题
    • A-
    • 18
    • A+
  • 自动订阅 不在展示订阅提醒,自动订阅下一章
保存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