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我想和岁月谈谈 第36章 忆柯灵
第36章 忆柯灵
更新时间:2024-10-23 17:18:55 字数:3584 作者:我想和岁月谈谈

老作家柯灵 ,晚年写作的最庞大计划就是准备构思一部反映 上海百年变化的长篇小说,零碎时间多花在为友人写序,或写些回 忆性的散文。但《钱锺书创作浅尝》却是他用心写的一篇文学评论。 他曾告诉我,为写这篇文章,他用了两三个月时间。

《读书》杂志 1983年 1月号刊登了这篇长文。文章的副题是“读 《围城》《人 · 兽 · 鬼》《写在人生边上》”,他是就钱锺书这三部作 品进行研究探讨的 。柯灵看重这篇文章 ,在《读书》杂志刊登的同 时,又在 1983年 1月 12 日香港《星岛日报》加以刊载。

作者对这三部作品作了综合性的评价,他说:

《写在人生边上》是散文集 ,篇幅不多 ,而方寸之间别有 洞天 ,言人所未言 ,见人所未见 。《人 · 兽 · 鬼》是短篇小说 集 ,收《上帝的梦》《猫》《灵感》《纪念》四篇 。如集名所提 示,这里写了人,写了兽,写了鬼,还写了上帝;但“目送归鸿, 手挥五弦”,归根到底是写人 。《围城》却是人物辐辏 、场景开 阔 、布局繁复的巨幅写真 ,腕底春秋 ,展示出某一时代某一社 会的横断面和纵剖面 。

散文也罢,小说也罢,共同的特点是玉想琼思,宏观博识,

妙喻珠联,警句泉涌,谐谑天生, 涉笔成趣。这是一棵人生道 旁历尽春秋、枝繁叶茂的智慧树,钟灵毓秀,满树的玄想之花, 心灵之果,任人随喜观赏,止息乘荫。只要你不是闭目塞听, 深闭固拒,总会欣然有得 —— 深者得其深,浅者得其浅。

柯灵认为钱锺书创作的基调是讽刺。他说,社会、人生、心理、 道德的病态,都逃不出他敏锐的观察力。他那支魔杖般的笔 ,又犀 利,又机智,又俏皮,汩汩地流泻出无穷无尽的笑料和幽默,皮里 阳秋,包藏着可悲可恨可鄙的内核,冷中有热,热中有冷,喜剧性 和悲剧性难分难解,嬉笑怒骂,“道是无情却有情”。

柯灵写作这篇文章的想法,他曾在给我的一封信中有所透露 。 1983年 1月 ,也就是刊登柯灵散文的《读书》杂志刚出版时,他在 10日从上海写给我的信中说:“《读书》1月号刊拙作谈钱锺书一文, 盼抽暇一读,告以尊见。如听到什么反映,也烦见告。现代文学史 视钱氏作品如无物,现在也谈得少,只承认《围城》艺术成就,而以 ‘政治性’为由排斥之 。我想发点不同的声音 ,不知有同感否? ”

收到柯灵这封信时,这期《读书》刚刚到手。柯灵老的文章我 爱读,又是如此认真地谈钱老的创作,更使我尽快地拜读 。其时报 刊上评钱锺书的文章正逐渐多起来,我很想听听柯灵老发的“不同 声音”。

文章第四节有段文字特别吸引我 ,作者是有感而发的 。一位 正直的作家在为同样正直的一位作家的优秀作品长期被忽视、不公 平对待,说些真话。他说:

《围城》问世以来 ,有种种不同的评论 。因为《围城》不

是“一览而见的大字幼稚园读本”,轻松中有凝重 ,精巧中有 厚实 ,笑噱中有隽永 ,粼粼的微波下潜伏着汹涌的暗浪 。咸 酸异味 ,不同的食性 ,可以有不同的品评 。但是从来华丽的 褒义词无助于作品的寿命 ,苛刻的贬义词和轻佻的限制词也 无损于作品的价值 ,《围城》在长期弃置和众说纷纭中 ,无可 置疑地验证了自已强韧的拉力和抵抗力 。

钱锺书的散文和小说创作,特别是《围城》,在中国新文 学史上应占有什么地位,可以有种种不同的看法,但是谁也无 法改变它们在读者心里的分量。对锺书创作的存在假装没有看 见是不难的,我们迄今为止的现代文学史已经毫不费力地做到 了这一点。但抹杀客观事实, 最后必将受事实的调侃。有一种 意见, 以为海外评论家盛赞《围城》,乃是有意和国内评论闹别 扭,这种说法当然有很巧妙的战略意义。有些海外评论家有政 治偏见是无可否认的, 但以偏见对偏见, 却正好证明, 在这一 点上倒是“五百年前共一家”。麻烦的是海内外的广大读者,特 别是外国读者, 对艺术虽可以有偏嗜, 却不会有偏见。评论家 自以为掌握着裁判员的哨子,拥有优势地位,但是和作品角力 的结果, 反而使自已处于下风, 是常有的事。托尔斯泰对莎土 比亚吹毛求疵, 丝毫无损于莎氏。如果说这也无损于托翁, 那 因为他毕竟是托尔斯泰的缘故 。而且托尔斯泰并不自居于评 论家 ,除了发表自已的见解外 ,也毫不夹着任何外加的因素 。

在文学创作中 ,比喻手法的运用自如 ,是天才的鲜明标 志 。因为文学的工具只是文字符号 ,以形象化手段而论 ,这 正是文学区别于其他艺术而独有的秘密武器 。钱锺书作品中 万花筒一般闪烁变化 、无穷无尽 、富有魅力的比喻 ,我们在新

文学作品中还很少看到 。而这种能力并不是从天而降的 。其 深厚的基础是人情世态 、人物心理的熟知深察 ,知识 、艺术涵 养的充裕储备 ,加上丰富的想象力 ,思想和哲理的闪光 。🞫Ꮣ

阿班纳史(J.w.Abenenthy)在《美国文学》中说 ,没有 一 个人读华盛顿 · 欧文的书而不感到欢乐的 。锺书的作品 ,至 少同样地使人欢乐 —— 当然不仅仅是欢乐 。

我正想给柯灵老写信,告诉他我读了这篇文章后的真实感受, 也准备告诉他我听到的一些反映,又收到他的来信,说即将来京出 席民进中央的一个会议,他希望会议期间找个机会面谈。

柯灵与钱锺书、杨绛夫妇20世纪40年代在上海交往甚密 。 《围城》在《文艺复兴》连载时,每期去钱家取稿的员工是柯灵的亲 戚,《文艺复兴》与柯灵主编的《周报》又在同一处出版,故柯灵在 《围城》连载发表前,常常能提前读到 。他曾神秘地对我说,健吾 以为他是第一个读者,其实我常有机会比他先读到《围城》的原稿。 1991年,柯灵老在上海寓所对我讲,他以“向勤”的化名在 1946年 12月8 日《文汇报》“浮世绘”副刊上发表了《钱锺书与杨绛》一文 , 文中谈到《围城》连载时,“风魔了读者,尤其是在学校里”,《围 城》“其趣味之浓郁 ,描写之生动 ,与其写作技巧上的成就之高 , 在国产新小说中显然就是一个异数”。钱锺书在《谈艺录》《围城》 初版序文中 ,都曾对柯灵关心、帮助这两部书的出版表示过感谢。

我阅读有限,就我所知 ,《钱锺书创作浅尝》之后,柯灵还写 过几篇有关钱锺书的文章,如 1987年《谈〈谈艺录〉》, 1989年的 《促膝闲话锺书君》,1990年的《浅论钱锺书》《从小说到电视剧 —— 柯灵谈〈围城〉》。

钱先生和杨先生十分惦念柯灵 。我每次从上海回来 ,他们总 关切地问起柯灵的近况,特别关心他多年准备写作的长篇小说的进 展情况。在钱先生和柯灵先后辞世后 ,有次杨先生较多地谈到她 对柯灵这位老友的印象。2001年 ,浙江绍兴县电视台为了纪念家 乡出来的柯灵这位大名人,拍摄了一部《插入梦乡》的专题片。

两位年轻编辑来到北京,他们采访了我后,恳切地希望能拜望 杨绛先生。杨先生和钱先生一样,从不愿接受媒体采访,当我向杨 先生再三说明,这才终于同意了。据采访者后来告诉我,杨先生对 他们很热情,对采访很支持。下面引用的是据录音整理出来的谈话。

记者:您对柯灵先生印象比较深的有哪些?

杨绛:他是自学成才的 ,他很用功 ,他是一个勤奋好学的 人 ,他不太喜欢出头露面的 ,虽然他做的许多事情是出头露面 的 ,但是 ,他是一个很谦虚的人 ,有时候受到委屈就委屈了 , 胸怀比较宽的 。

记者:您能谈一下柯灵先生的文风吗?

杨绛:我给他写过一篇序文 ,他曾经叫我写他散文的一篇 序 ,那序文里就说到他的文风了 。他反映事情 ,文笔清楚 ,就 是像自已说的那样。他不但创作,他还是编辑,他是能鼓励人, 能提拔人的 。而且他不是一个关着门写作的人 ,他创作电影 、 搞报业 、编杂志等等 ,我弄不清楚他是什么“官”,反正做很 多很多事情 ,锺书知道得清楚 。

记者:钱先生生前和柯灵先生交往特别多吗?

杨绛:也不是特别多 ,因为钱先生和我都是躲在家里的 人 ,不太出来 ,除非去上班 。钱先生和柯灵说话说得上 ,大

家谈得来 。我们到了北京以后 ,见面和聊天的时候就不多了 。 不过他总是每年当作一件事情 ,他一定来 ,一定来北京看我们 一次 。另外 ,他俩也通通信 。

我送柯灵老去过钱家一次。1983年,就是柯灵老约我面谈《钱 锺书创作浅尝》那次,柯灵在京开会的住处离钱先生家很近,是个 下午,我将他送到钱家楼下,他上楼后我才离开,我们约好晚上我 从北大回来时再去他住处 。那天柯灵与钱锺书、杨绛促膝畅谈的 内容我不清楚。晚上我去看柯老时 ,他不无感慨地对我说,他之所 以写了这篇关于钱锺书文学创作的文章,直率地发表了自已的一些 看法,并不是全然出于同作者的友谊,他认为《围城》是“五四”以 来长篇小说名著之一,他写作此文的目的是想对现代文学史家们提 出一个建议,要客观地对在社会上有过影响的作家、作品,加以公 心的研究、公正的评价。他说,为何《围城》重印后,引起海内外 的《围城》热,虽然钱锺书自已对这部小说并不很满意,也不希望有 这个“热”,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热闹的反响,这就需要仔细研究。

1991年,我去上海,有次和柯灵老谈到林默涵同志最近在《人 民日报》《文艺报》上发表的文章中谈到对小说《围城》的评价,林 说他很早就看过这部小说,认为《围城》是一部“很好的作品”,一 部“批判现实主义的杰作”。柯灵说 ,1948年香港发表了几篇批判 《围城》的文章,默涵同志时在香港,虽然事隔近半个世纪,今天他 对小说《围城》能有这样的评价,恰恰说明了好的文学作品是经得 起历史风雨检验的。

2005年4 月

设置
  • 阅读主题
  • 阅读主题
    雅黑
    宋体
    楷体
  • 阅读主题
    • A-
    • 18
    • A+
  • 自动订阅 不在展示订阅提醒,自动订阅下一章
保存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