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我想和岁月谈谈 第44章 峨眉山人
第44章 峨眉山人
更新时间:2024-10-23 17:19:12 字数:1707 作者:我想和岁月谈谈

10月的峨眉,像一壶鼎沸多时的开水突然冷息下来 。炎夏盛 暑过去了,秋意袭来。在阴雨蒙蒙的日子里,我们来到峨眉山脚下, 抬头望去,似云,似雾,似烟,似气,模糊一片 。这是个容易挑人 思绪、引人遐想的所在。

同行的是一群中青年作家 。有的熟悉 ,有的初识 。平日读他 们的作品,脑子里活跃着一连串人物,留存着一个又一个悬念。我 读作品有点积习,总爱用自已的想象去联结作者和作品,有意给自 已造就一种扑朔迷离的感觉。有人说 ,欣赏文学作品就得有点模 糊感。

我们兴致勃勃地爬行在崎岖陡峭的山道上 。沿途说笑,不时 住脚眺望远近的山景,偶尔从山的这边或那边,传来寺庙的钟声。 走着,走着,望着同行的伙伴,我会禁不住失声笑起来 。一身江南 老农装束、脚着草鞋的高晓声,使人莫名其妙地想起他的那个“陈 奂生”。一米九个头的冯骥才,伫立在空荡的山谷里,不由使人想 到他的那篇关于高个子的女人和矮个子男人的近作,他才是高个子 呢,还说别人!

这些只是眼前即兴收集起来的一些印象 。而峨眉山在我的心 里,却从来就是一个神秘的仙境。我用童年稚嫩的幻想去想象她,

几十年后,当我第一次不远千里来到她的身边,我又渴求从她那里 充实丰富我童年的想象。我的家乡属于长江下游平原 ,没有高山 峻岭,离城五里,有座凌云山,李白的诗中好像提到过 。每当春秋 假日,少年好友,少不了结伴冶游。每次我们下山 ,都能遇见满载 而归的樵夫,迈着稳健轻快的步子,哼着当地的山歌,松涛的呼啸 声,常常使人听不清他们在哼些什么。

我想拾起童年的记忆,在上山的路上寻找樵夫 。失望 ,失望, 两天中没有遇见一个,不 ,遇见了 ,不止一个,但不是樵夫 ,是 背夫,背的不是柴,是煤,不是满载下山,而是负重上山,一步, 一步。

我是个意志薄弱者,没有勇气爬上三千多米的顶峰 —— 金顶, 到一千多米时,就同几位年老体弱者止步了,正是夕阳西下的时 候。从洪椿坪向上 ,是一路险途,能见到戏人甚至恶作剧的猴子。

我和两位同伴,向前走一段,去迎将要从金顶胜利归返的伙伴,心 想说不定还能见到逗乐的猴子,在成都时为猴子准备的食物还不曾 打发 ,一直放在手提包里 。渐渐听到了脚步声。走近了 ,才知道 不是我们的伙伴,是两个背空篓筐的汉子,他们步履稳健轻快,使 人想起家乡的樵夫 。在洪椿坪庙子大门口 ,他们停下来小憩 。一 个年近六十,一个五十,额角都沁满着汗珠。他们是山下的社员 , 每天背一百三十斤煤上金顶,早出晚归,风雨无阻,往返多年了。 他们开玩笑说,几代猴子都认识他们了,从不打扰他们,向他们讨 食。望着他们悠然抽烟的神情 ,健壮的气色,我脱口问道,每天这 样上下,不累吗?那位年纪大的漫不经心地说 , 习惯了,跑熟了 。 另一位补充说 , 山上天天要烧煤。当他们启程下山时,暮色降临了。 晚上 ,我们这些从山顶下来的和从山下上来的全会聚在庙子

里,没有一个不感到疲劳。我们用热水烫脚 ,美美地躺在洁净的客 房里休息,回想。

在我未上山之前,甚至在北京,就听去过峨眉山的人说,山上 用水,尤其是热水很不方便。但此行我们住过的几处 ,食用水都方 便,因为山上有成堆的煤,有一个个老年、中年、青年的背煤人。

次日清晨下山,将近十时来到一线天,这是峨眉山中风景极秀 丽奇特的地方,瀑布直泻而下,山涧泉水汩汩,两岸险峰不绝,游 人无不在此停脚观赏。我不由拿起自带的比俗称“傻瓜”略好的相 机,当我对准镜头,反复寻找角度时,从远处,山下,稳健轻快地 上来三个人,近了才知道,打头的两个,就是昨天傍晚分手的背夫, 还是背的煤,多了一个年轻的,一点没少背 。他们停步 ,用手棍支 撑背篓,问我们累不累?我反问他们累不累,怎么这么早又上山? 他们说,睡一觉就缓过来了,天凉了,山上要储备煤过冬。说罢 , 又拾级而上。我突然强烈地感到,他们才是这如画风景里的主人, 猛然拿起相机,顾不得对焦距,将他们的背影摄下。

前些天报载 ,上峨眉山的汽车正式通车了 ,早上从峨眉县出 发,到洗象池,走七八里地上金顶,下午返回。过去上金顶要爬两 三天。真是现代化建设的好处 ,使更多中外游客,尤其是年老体弱 者能有幸攀上祖国名山峨眉的顶峰。我下决心再去 ,一定要上金 顶,看佛光。不过这样 ,也许见不到那负重而行的背煤人,那令人 怀念、崇敬的峨眉山人啊,哪怕是见见他们模糊的背影也是好的。

1982年 11 月于北京

设置
  • 阅读主题
  • 阅读主题
    雅黑
    宋体
    楷体
  • 阅读主题
    • A-
    • 18
    • A+
  • 自动订阅 不在展示订阅提醒,自动订阅下一章
保存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