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我想和岁月谈谈 第43章 徽州道上
第43章 徽州道上
更新时间:2024-11-05 18:49:25 字数:1430 作者:我想和岁月谈谈

傍晚必须赶到屯溪。主人刚沏的新茶喝了两道 ,还那么青绿, 就不得不停杯启程了。

皖南晴雨不定 ,早上还是大晴天,这会儿变 脸,下起雨来。

离开家乡近三十年了 ,北方的干燥却不曾使我忘掉 家乡雨丝的记忆。

中学时,每当春秋远足郊游,最怕的就是阴雨天, 晚上睡觉也不踏实 ,担心屋檐的滴答声 。

那时我尚未尝过失眠的 滋味,一觉睡到天亮;心里有事 ,四五更时会自然醒来,揉着惺忪 的眼睛到天井里去仰望太空。

多少次登太白楼、爬翠螺山的兴致, 被这讨厌的雨丝抹掉了。

早起听广播 ,说江面有六七级大风 。

多年不曾有过的怕雨的 心情又潜上心头 。

昨天与那沙同志约好 ,上午他从合肥到芜湖,我 跟他的车一道去屯溪,我们要参加的座谈会明天开始。

这么大的 风 ,轮渡能照常开吗?

二十年前有一次我从裕溪口过江 ,赶上大 风 ,轮渡停摆 ,只好伫立江边 ,眼望长江浪涛中点点风帆颠簸远 去,恨不得一脚跨过江南,去亲吻那令人依恋的青山绿水。

现在可 不同了 。这点风算什么?十时半那沙同志准时过江了 。我们从芜 湖出发时,漫天的急雨突然驻足,天空明亮起来,将这座江城涤净 一新。

我平日自称是皖南人,别说黄山 ,连皖南山区还未去过 。

那沙同志是广东人,在安徽工作多年,皖南山道跑熟了 。

沿途稍大一 点的集镇,多半能说出它们的名字,有时还能长长短短谈些有关的 风俗人情的趣话。

中午到了宣城,李白的足迹到过这里,光凭这点,就使这座古 城遐迩闻名。

友人请我们尝新 ,泡了本地出产的敬亭碧雪 。

据说, 这茶近年很为中外茶客称道,颇有与皖南名茶太平猴魁、黄山毛峰 争势的劲头。

我从小随大人养成喝茶的习惯,现在每天至少要换 两杯 。

说实话,无非是驴饮,哪里知道喝茶还有许多讲究,什么粗 茶细喝,细茶粗喝,好茶的水冲出来是清的,次茶的水冲出来是浑 的。

我端起自带的茶杯(玻璃罐头瓶),茶水明净,透过浮动的新 芽嫩叶 ,能清晰地看到坐在我对面的一位老人。

他是我三十年前 的语文老师,现在这里的一所中学教书。𝔁|

这是我今天在途中最意外的收获了 。年岁渐渐增大,有时出 其不意地在他乡会遇上故人,交谈几句,情感也会被少年往事所牵 动 。

今天不一样 。他是熏陶我爱好文学的启蒙老师。

1954年大水 退去之后,他被调到江北工作远行时 ,我们一群十六七岁的伙伴, 曾在两岸葱绿的长堤上送别过他。

1957年他因发表一篇文章遭受 厄运多年,曾被放逐泾县老家务农。据说自学行医 ,成了附近一带 有名气的郎中 。前两年才彻底平反 ,重返教育岗位 。

我细细端详 他,虽然苍老了 ,却依旧那么干瘦 ,有精神;当谈起他的近况时, 他习惯地做了一个为我异常熟悉的手势,说:“现在还好。”“还好”。 那就好了 。

至于其他原该探问的一切 ,我都不敢去触动它 。我尊 敬地递给他一支香烟,他随手接过,我划亮了火柴 ……

在我的记忆里,他是吸烟的,烟瘾还不小呢!

解放初期流行一 种简装硬盒烟 ,一盒50支,没有牌子 ,比较便宜 。

他的书桌上常常摊开了这样的盒子烟。有一次他为北京一家杂志写稿 ,大概是 写《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书评吧。

见我进门 ,放下笔 ,习惯地伸手 摸烟 ,才发觉烟抽完了 。我连走带跑替他上街买了几盒回来 。

此 情此景,还在眼前。

现在 ,我见他吸烟的神态还是老样,不自禁地 微笑了 。

他见我点烟 ,也笑着说:“你头发虽白了几根 ,样子没大 变,在街上能认出 。”

我问起当年一些老师 ,他说多年没联系了 , 听说多半在皖南各县。

停留短促,我们又继续赶路了 。

雨越下越大,夹有冰雹,汽车 以一小时八九十公里的速度疾驶在弯弯曲曲的公路上 。

目的地快 到了,远近星散着黑瓦白墙的小楼房。

我突然意识到 ,我们正行进 在徽州古道上。

1982年7 月

设置
  • 阅读主题
  • 阅读主题
    雅黑
    宋体
    楷体
  • 阅读主题
    • A-
    • 18
    • A+
  • 自动订阅 不在展示订阅提醒,自动订阅下一章
保存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