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我想和岁月谈谈 第52章 在意大利寻觅
第52章 在意大利寻觅
更新时间:2024-10-23 17:19:26 字数:4192 作者:我想和岁月谈谈

应意大利知名人土朗迪尼先生邀请 ,中国作家代表团一行五 人9月6 日从北京乘中国国际航空公司班机飞往罗马,转道西西里 岛首府巴拉穆市,参加第十七届蒙特罗国际文学奖授奖活动和第二 届国际作家讨论会。9月 15 日,带着西西里奇特绚丽的风光和主人 的倍加热情飞抵水城威尼斯。17 日晨坐至都灵的火车,到意大利 北部最大的城市米兰已近中午了 。住所利马饭店在繁华的市中心 , 午餐后便开始了下午的观光。𝚇ĺ

遗憾,真遗憾!

米兰大教堂是欧洲之最 ,因在罗马、威尼斯已参观了圣彼得 大教堂等,时间可数,匆匆浏览了一下 。我们急切想去参观米兰歌 剧院 —— 世界上最著名的歌剧院 。从教堂广场步行几分钟,并不 如想象中那般宏伟的歌剧院建筑便呈现在我们眼前了。大门紧闭 , 据同行的意大利语专家王焕宝教授说明,歌剧院的演出是有季节性 的 ,10月才开始 。这使我们很失望 。非但无缘欣赏一出演奏,连 抚摸空席也无缘 。歌剧院正面广场上 ,矗立着达 · 芬奇的巨大塑 像 。心想达 · 芬奇老人一年365 日,风风雨雨 ,日日夜夜,也未能 时时观看到歌剧院热闹非凡的景象,也未能时时听到从那里飘逸出 来的歌声琴韵,心也就稍稍平衡了些。芬奇老人慈祥睿智的目光𝚡ļ

提醒我们该去参观他的代表作《最后的晚餐》了 。这是凌力沿途比 谁都惦念的事。我们坐地铁转公共汽车 ,来到圣玛利亚修道院,已 近下午4点。×ʟ

《最后的晚餐》是达 · 芬奇为米兰圣玛利亚修道院食堂作的一 幅壁画。近5个世纪以前的这幅名画得以完整地保存下来,它本身 就是一个悲惨曲折的故事。画刚完成,修土们从食堂敲厨房的门, 门正是画的中央部分,墙受到损坏,画的下部也遭到了破坏,颜料 层不断脱落。经年累月厨房里的蒸气落到画面上,更加速了它的 损坏。1943年 ,德国法西斯轰炸米兰时 ,由于落到修道院子里的 炸弹的震波,修道院的食堂被毁了 。画有《最后的晚餐》的那面墙 幸存 。建筑物于 1946年修复。1954年,专家们使用最新方法 ,成 功地复原了这幅画。这幅举世之作 ,成为米兰的骄傲,是国际游人 到这座城市少有不去观赏之处。

当我们横穿马路,来到这座二层楼的小屋时,黑色大门紧闭, 看了门上贴的一张纸,才知道上午 9点开馆,下午 1点闭馆 。失望 接着失望,本来已滞重的步履变得更为滞重 。我们在紧闭的大门 前伫立。突然一位意大利男孩向我吼叫,转身我才发现一群孩子 正在修道院前很小的空地上踢足球,他们正在午休时作最积极的休 息。翻译告我 ,我站的地方,妨碍了他们踢球,我用英语向他表示 歉意。修道院的大门倒是敞开的 ,我们进去,很冷清。当凌力 、宗 福先在悠然观看时,王教授示意邓友梅和我快步跟随他走,他穿过 几个小厅,将我们带到西面一个小花园。只见修道院通往食堂的 有扇黑门也紧闭着。王教授说我们没眼福!他在米兰大学执教过 两年,常来此处,他说如果门开着,他准备进去向主人说明,让远 道而来的中国客人有机会欣赏到这幅名作 。他干过这种交涉,成

功过,凭着意大利人对中国人的好客。我们不死心 ,只好耐心地期 待着米兰黎明的早早光临。第二天 ,快快地吃完了早餐,9点前又 来到这座修道院 。修道院食堂的黑门又紧闭,依然贴着一张纸条。 当我们走近,各人准备好了相机,王教授深为同情地笑着说,看来 你们真没有眼福了 。原来纸条上写着今天开馆改为 10点 。算算时 间,还有几个小时,我们就要离开米兰去佛罗伦萨了,还有几项活 动主人早已安排 。一墙之隔 ,就是进不去 。人生的憾事何其多 , 常常是不期而遇的。这时我才想起一位小说家说的这句话。好在 我在两扇紧闭的大门口留了影 ,也算仰慕达 · 芬奇大师的一点心 意吧!

漂亮,最漂亮!

意大利人颇为得意自已国家有那么多历史文化名城 ,喜欢追 问客人最喜欢哪个城市。我们团的全程陪同罗贝尔塔 ,这来自西 西里岛的姑娘,在告别佛罗伦萨的晚宴上,啃着面包棍,微笑着问 我,是罗马漂亮?巴拉穆漂亮?威尼斯漂亮?米兰漂亮?还是佛罗 伦萨漂亮?她刚学会汉语“漂亮”的发音,她在使劲地练着“漂亮” 的发音。这些是我们刚踏足的城市,我说,都漂亮!她再逼问,“最 漂亮的”,“最”的汉语发音是她在饭桌上才学会的。我落入了她的 圈套:“佛罗伦萨! ”她哈哈大笑 。在告别罗马回国的晚宴上 ,主 人朗迪尼先生专程从巴拉穆飞来送行,他也问我,我也告诉他:“佛 罗伦萨最漂亮!”他没有大笑,微笑不语。佛罗伦萨是我们此行的 最后一站 。只待了两天两夜 ,我们住的饭店,靠近郊区,相对说 , 参观的时间比在其他城市更少 。我不知道自已为什么对佛罗伦萨 会有偏爱 。我知道自已为什么对佛罗伦萨会有偏爱。这不仅是这 里诞生了被恩格斯高度评价的中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但丁,群星般地

涌现了乔托、达 ·芬奇、米开朗基罗等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巨匠。在 生活中 ,我是一个容易受人影响而又不轻易受人影响的人。被我 钦佩的人,有时一句漫不经心的话句,也许会成为一块石头落在我 的心底。近三十年前,当我在北大听朱光潜老师讲授《西方美学史》 时 ,他就多次说到佛罗伦萨是文艺复兴的摇篮。1982年,我访问 东非归来去看望他,他叼着烟斗对我说,有机会去意大利看看,佛 罗伦萨! 1987年 10月,李一氓先生访意大利回来,他抄录了几首 新作绝句给我,其中有句“万里西来拜但丁”。但丁 ,佛罗伦萨!

还有一个小插曲使我对遥远陌生的佛罗伦萨感到亲近 。七八 年前 ,我在上海书店一家门市部买到几十本中国现代文学初版本 书。其中一本里夹有一张明信片,几年后无意翻出,看清字迹,原 来是诗人徐志摩从佛罗伦萨写给当时在北京的翻译家钱稻孙的。 明信片正面印着署名意大利文艺复兴初期著名画家乔托的但丁的 侧面肖像画,背面是徐志摩的字迹:“稻孙先生:你的神曲编成了没 有,我在这里天天碰得到丹德(即但丁 —— 引者)的东西 。这张 像着色好极了,但我想 giotto(乔托 —— 引者)先生难免有些偏袒, 丹德老先生的尊容未见得有如此官正吧 。中国趁早取消‘文艺复 兴’等等的法螺吧!差远着哩!北京有新闻没有?我不想回来了 , 同时口袋快见底了 ,这甚么好?志摩问候5月5 日佛洛伦息”。徐 志摩 1925年3月 10 日离国经西伯利亚访欧,同年8月返国。

1925年6月 11 日,他在翡冷翠山中写了名诗《翡冷翠的一夜》, 可证这封明信片写于 195年5月5 日 。现通译的佛罗伦萨是从英文 的音译 ,以前从意大利文音译为翡冷翠 。其实徐志摩写信的时候, 这个城市的名字已流行从英文音译了,他才将佛罗伦萨译成佛洛伦 息。诗人在诗里仍沿用“翡冷翠”,也许是因为这个译名富有诗意,

发音好听。这次我们接触到一些意大利朋友也有认为“翡冷翠”译 名好的。乔托是但丁的同里、好友,当乔托在美饰帕都亚小教堂时, 但丁由于政治上受挫,被宣判永远赶出佛罗伦萨,开始了漂泊各地 的岁月。当但丁来到帕都亚时 ,乔托热情地接待了他,把流放者养 活在自已的寓所中。

在佛罗伦萨的巴尔杰洛宫一个大厅的墙壁上,他画了一幅《天 堂》。画中 ,在佛罗伦萨人的行列里,塑造了《神曲》作者但丁的形 象。尽管有些美术史家对这幅但丁像是否出自乔托之手有争议,徐 志摩当年也许不知道有这个争议 。徐志摩写于六十六年前尚未公 布过的这封信对研究诗人的文艺观无疑是有价值的 。我收藏这张 明信片几年,有几位同好看后都劝我就此写篇短文。我一直暗想, 倘若有一天去了佛罗伦萨,再来介绍这封信,那将会更充实愉快。

在佛罗伦萨时时感觉到空气中流动着但丁《神曲》散溢出来的 艺术氛围,虽然我见到的、接触到的有关但丁的东西并不多 。连传 为一时佳话的但丁和佛罗伦萨一个身着红衣的女子相遇的老桥,也 只是在旅游车上一见而过 。原以为有时间去从容地拜望 ,只是一 种悬想而已 。不过 ,难得的欢悦还是有的 。那就是我们终于欣赏 到了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雕刻家米开朗基罗的杰作《大卫》。

《大卫》像高5.5米,为一整块大理石雕成 。完成于 1501年8 月至 1504年4月之间。米开朗基罗以非凡的艺术才能将大卫雕成 一个青年巨人,寓意着意大利人民捍卫祖国的勇敢意愿。此像安置 地点曾引起争论,最后决定安放在佛罗伦萨共和国所在地的佛基奥 宫前面。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件珍品 ,原作曾在 1873年迁至佛罗伦 萨艺术学院博物馆 ,而在广场上放了一个仿制品。在西西里岛时, 从电视、报纸上得知,《大卫》原作近日被一位患精神病的男子砍

坏了左脚第二个脚趾,这场风波一时成了意大利报纸的头号新闻。 我们到达佛罗伦萨的次日上午就急匆匆地赶去参观《大卫》。只见 艺术学院博物馆前排了长长的队伍 ,到中午闭幕也进不去 。据说, 平时参观者并没有这么多,当地的导游说,是这场风波招引来了这 么多观众。我们准备第二天上午 9点开馆前来,据告参观者将会更 多。我们只好插当天下午 6点半闭馆前的空档。

那天中午至下午 ,我们在街头游荡 ,完全是为了等待这个时 刻。近6点进馆,观众已不多。虽然这里收藏了众多名画 ,我们还 是直奔《大卫》,被损坏了的《大卫》。平日看过《大卫》的不少图 片,身临其境,才更真切地感受到大卫身上撼人的强大力量。我们 都想在《大卫》身旁留影纪念 。可博物馆规定不准用闪光灯拍照。 我随身带的是全自动的傻瓜相机 ,闪光不能人为控制。幸好宗福 先带的是可以控制闪光的相机。他认真地为凌力和我拍了一张, 我也认真地为他拍了一张。观览了《大卫》之后,我突然感到极度 疲倦 。竟在看守人员的座椅上入睡了一刻钟 。当闭馆时 ,我们的 同行都出了馆,王教授折回来才将我推醒。

我到意大利近半个月,四处颠簸,但精力却相当旺盛,体重居 然增加了4公斤,多年养成的每晚必须服安眠药的积习也有所改变。 也许是因未能参观到《最后的晚餐》的失落在《大卫》身上得到了某 种补偿。人一旦得到某种满足,反而会猛然感到乏力。回国后,我 期待能得到站在尚未修复的《大卫》身旁那张照片。今天,宗福先从 上海来电话,异常冷静地告我,由于光线不足,我们三人拍的这张 效果都不好。我正在兴致勃勃地写这篇短文,他的电话给我带来了 沮丧。

灯光,永不灭!

李健吾先生 1933年7月至8月周游了意大利几个城市,写出了 《意大利游简》一书。据他介绍 ,法国 19世纪著名作家司汤达说佛 罗伦萨丑陋,那不勒斯是意大利最美的地方。李先生是司汤达作品 的翻译、研究专家,连他对司汤达的此说也持异议,认为“真是仁 者见仁,智者见智”。当我坐在佛罗伦萨至罗马的高速火车上,遥 望疾驰而过的腊维纳市,这是但丁客死之里,但丁墓室中的长明灯 所用的橄榄油,相约年年皆由佛罗伦萨人贡献。想起但丁老人遗 骨旁那不灭的灯光 ,我会率直地回答意大利友人我浅浅的印象:罗 马漂亮,巴拉穆漂亮,威尼斯漂亮,米兰漂亮,佛罗伦萨最漂亮!

1991年 10 月 13 日

设置
  • 阅读主题
  • 阅读主题
    雅黑
    宋体
    楷体
  • 阅读主题
    • A-
    • 18
    • A+
  • 自动订阅 不在展示订阅提醒,自动订阅下一章
保存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