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我想和岁月谈谈 第64章 沪上采撷小记
第64章 沪上采撷小记
更新时间:2024-10-23 17:19:45 字数:2187 作者:我想和岁月谈谈

今年6月,江苏省南通市人民政府和上海文汇报社举办了“中 国文化名人 · 南通旅游笔会”,我和作家冯骥才、诗人吉狄马加应 邀出席 。我们原定从北京直飞南通 ,临行时 ,骥才突然改变主意: 咱俩先飞上海吧!

我知道骥才的心思 ,他是个善于调动记忆的人。1986年,我 们曾结伴去上海看望巴金 。巴老住医院数月刚回到家中 。下午 , 李小林陪我们同巴老聊了两个多小时。我们听巴老谈《随想录》写 作,谈现代文学馆的筹建,谈对一些中青年作家作品的看法。黄昏 时,我们又陪巴老在自家庭院里散步 。巴老腿脚有点不方便 ,骥才 一再提醒巴老:走慢点,别踩空了 。第二天上午 ,骥才另有约会, 我去看望柯灵 。柯灵老兴致勃勃地同我谈起他构思已久的一部反 映上海百年历史的长篇小说,他说,看了大量资料,特别是清末有 关上海的报章图书,现在素材积累得差不多了,已开笔。他有点犹 豫地说:“年岁大了,精力有限,何时能脱稿还很难说。”但他满怀 自信地说:“这个题材是十分重要的 ,文学能反映上海这个东方大 都市百年来的风雨巨变,是我们作家,特别是长期生活在上海的作 家的一种义务 ,一种责任。”晚上我和骥才谈起今天各自的活动, 他埋怨我为何不约他一起去看柯灵老,他说,像巴老、柯灵老这样

的大家,平日我们更多地是读他们的作品,有机会接触他们,当面 谛听他们的谈话,就是一种难得的受益机会。

我不是上海人 ,但我的家乡安徽当涂离上海不远 。自打懂事 起,乡人会指着滚滚东去的长江告诉我,坐船往下走,一夜就能到 上海 。去趟上海 ,是我自幼活在心底的一种向往 。我国改革开放 以来,由于工作关系,我曾多次去上海。从北京直航 ,两个小时就 抵达虹桥机场。但几乎每次去都很匆忙 ,一两天、两三天办完事就 返回了。同样由于工作的性质 ,每次到上海,拜望的、见到的,也 都属于文艺界、新闻界的前辈、同辈和晚辈 。我爱吃上海的三黄 鸡,鲜嫩可口 。临别的深夜 ,友人经常请我在一个小店里,半只三 黄鸡,两瓶啤酒,见我那副贪婪的吃相,友人开玩笑地说:“这还不 是真正的小绍兴的三黄鸡,否则你吃而忘返,明天你都不想走了。” 我有过一次在上海非公务的停留,至今难忘。

1977年 ,阿英先生在京去世 。香港三联书店约我编选《阿英 文集》。阿英是文艺界老人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一直生活在上海 。 他以多种笔名在上海报刊上发表作品 。为了尽可能齐全地查找到 这些作品,我只好来到上海,经朋友帮忙,我在徐家汇藏书楼的旧 期刊阅览室里安安静静地度过了整整一个星期 。去藏书楼之前一 个晚上,我去看望了于伶老。于伶和阿英是老友 ,尤其在“孤岛” 时期过往甚密。他告诉我阿英当年经常发表文章的几家报刊,和常 使用的几个笔名。他还谈道 ,因为战事,许多作家当年写的一些文 章,共和国成立后很少结集出版,而不少当事人已先后辞世,他们 用过的一些笔名 ,也少有人能弄清楚。这不能不给研究者带来一 些困难。他认为 ,收集整理资料趁一些老人还在,记下他们的回忆 口述,是现代文学史研究的当务之急。经他的提示 ,我的查找工作

就方便、快捷多了 。我借居在一位父辈的朋友家里 。早起散步五 分钟,就到目的地了,有时提前到了,还没开馆。中午在附近的小 饭铺吃碗面充饥 。傍晚回到九层楼上一间不足九平方米的屋子里, 主人好客地招待一番,菜肴不算多,但新鲜爽口,酒是顶好的洋货。 每天最轻松的时候 ,就是饭后持续几小时的听音乐。主人是个老 文化人 ,我给他讲些白天翻阅报纸所知的“孤岛”时期一些文化新 闻,他听着,不时加以补充渲染,这样常常到下半夜。我在翻阅旧 报刊时常发现许多我熟悉的老作家的文字 。有次读到李健吾先生 用刘西渭笔名写的谈巴金小说《家》改编成剧本的短文,非常喜欢, 估计作者未必保存有,特意复印了一份。回北京后 ,交给同在一个 杂志社工作的李健吾先生的女儿 ,请她带给她父亲。想不到第二 天,李维永笑嘻嘻地告诉我,她爸爸高兴得很。不久 ,她又交来李 先生给我的一封短笺,他在信的右上角特意加了几句:“这篇文章, 似乎是复制出来的。你从什么报纸复制出来 ,还有,在什么地方复 制的,请赶紧告诉我。”

看了他的信 ,我不禁自责起来 。由于我当时的疏忽 ,没有复 印全,又没有注明出处,使李先生如此着急 。下班时我去东城干面 胡同看他,才知道他正在为一家出版社编纂一部戏剧评论集,想把 这篇文章补进去。从言谈中知道他颇得意此文 ,多年苦于没有保 存而又忘记了发表的报刊,无法寻觅。他听了我的说明,又宽慰我: “多亏你找到了线索,我会托上海友人查找出来的。”

我有“淘书”的喜好,平日有暇常去北京中国书店逛逛 ,到上 海“淘”点旧书,一直是我的一个心愿。1982年,有次吴强同志请 我在上海城隍庙吃小吃,饭后在旧货摊上,意外地购得一本叶圣陶 的《倪焕之》。这部长篇小说由上海开明书店 1929年8月初版,次

年4月再版 。我所得的是再版本 。我将它送给叶圣老保存 ,叶圣老 说他不收存自已著作的版本,当即在书的卷首写了几句话,因钢笔 墨水过浓,他又用纸另写了一遍,贴在扉页上将书送还给我。他写 道:“泰昌同志喜访旧书肆 ,时得人家散出之新文学著作 ,今晨以 此册相示,余久已不存初版及第二版,计之亦五十余年旧物矣,题 而归之 。一九八二年七月十七日叶圣陶。”

那天我随身还带去了新近购得的俞平伯的《读词偶得》, 是 1947年的修订初版 ,叶圣老看着说:“这本书与我有点关系,是我 们开明出的。这个修订本比之 1934年初版本作者删略了许多。”他 叫我送给俞先生看看,他说估计俞先生也没有保存这个本子。

2004年9月19日

设置
  • 阅读主题
  • 阅读主题
    雅黑
    宋体
    楷体
  • 阅读主题
    • A-
    • 18
    • A+
  • 自动订阅 不在展示订阅提醒,自动订阅下一章
保存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