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我想和岁月谈谈 第63章 乡情走笔
第63章 乡情走笔
更新时间:2024-10-23 17:19:44 字数:2466 作者:我想和岁月谈谈

我是皖人。1938年春末刚落地 ,家乡当涂县就被日寇侵占 , 为了逃难,母亲抱着我和二哥一起辗转到后方江西 。经小姨介绍, 母亲在南昌市战时江西第一儿童保育院任教,我也自然成了院童。 南昌不久也沦陷,保育院在院长陈庆云的带领下,迁徙到赣中井冈 山一带,直到 1945年日寇投降,才又返回南昌 。1946年,我沿着 长江而下,回到安徽老家 。母亲是位普通的小学教师 ,当过小学校 长 ,我也就跟着她到镇里上小学。1949年家乡解放 ,我考入当涂 县中学上初一,1955 年高中毕业,考学北上。𝚡ł

当涂濒临长江,是皖东南一座古城,李白归终在当涂县城附近 的青山,太白楼在距县城几公里的采石镇,这些历史文化因素,多 少也诱发了我从少年起就做起文学梦。

当涂中学是所百年老校,算不上出过多少人才,但也脱颖而出 了一些人才。20世纪50年代初期 ,学校曾兴起过一阵文学热,几 任校长都是教语文、历史的,在他们的支持下,学生间成立文学社 团,办起黑板报。1954年办起油印小报《当中通讯》,我负责编了 一年。

做过文学梦的少年同学不少 ,但面临人生道路选择时 ,报考 大学文科的却很少,多数选择学工、学理、学医。如作文写得好的

钱其璈,1954年考入天津南开大学物理系,后来成了半导体专家。 再后来,居然从政,当了一段时期的天津市政府领导 。同班同学徐 大茂,1955 年考入清华大学动力系,现在已是中国工程院院土。

我在北大学习期间 ,极少回家乡 。一是家乡没有什么亲人, 我自幼丧父,母亲跟着兄姐在沈阳、上海居住。二是穷大学生经济 拮据 ,买张火车票的钱也难掏出 。我开始较多次数地回家 ,是在 “文革”结束后,因工作关系到南京时,顺道抽空回老家,当涂离南 京只几十公里。

当涂县从 1968年起 ,划归马鞍山市 ,马鞍山市是在原当涂县 金家庄镇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有马鞍山钢铁公司,算得上是江南 一座钢城。在这座新兴城市里 ,有我许多少年同学、亲友,有些人 虽然担当了市委、市政府领导工作,但也多是文化人,对理论、文 艺始终怀有浓厚的兴趣。我回老家除去母校看望老师 ,多是他们 陪我参观李白墓、三国名将朱然墓、太白楼、三台阁、采石矶风景 区等名胜古迹和现代书法大家林散之纪念馆。

1982年,《诗刊》编辑部在黄山脚下屯溪市召开抒情诗讨论会, 我冒雨从马鞍山乘车行驶在徽州道上,上午动身,晚上才到。

江城芜湖市距马鞍山市也只三四十公里 。我考大学的考场就 在芜湖市赭山上的皖南大学(现安师大)。芜湖出来的名人也不少, 如王稼祥、20世纪30年代影星王莹。1964年在北京香山没有红叶 的时候我见过王莹 ,那时她给人的感觉像个村姑。1987年,我去 芜湖参加阿英藏书室暨碑石揭幕仪式,陈云同志题写了室名,李一 氓同志书写“文心雕龙”作为碑名。

安徽省的文友 ,会集在省会合肥市的自然居多 ,我与他们多 半是因开会相聚。1984年难得一次 ,鲁彦周会后陪我去他的老家

巢湖转转 。本来是想浏览巢湖风光 ,因当时巢湖水污染较重 ,又 下雨,我只好和他在招待所里聊天 。那时鲁彦周的中篇小说《天云 山传奇》已获中国作协主办的首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一等奖 ,电影 《天云山传奇》又正轰动 ,我们交谈的话题自然离不了他的这篇代 表作 。他同我详谈了这篇小说创作的前前后后 ,对传说中的小说 人物故事原型,他强调说,这是小说,是虚构。

我有一次为了纯属个人的事,到了合肥。1981年,安徽人民 出版社决定出版自著散文集《艺文轶话》,几乎同时 ,也是这家出 版社决定出版朱光潜委托我替他编选的《艺文杂谈》。这两本书的 责任编辑曾石铃办事认真细致,非要我去看校样,天寒,住处又没 暖气,我只看了一部分。

1986年,《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家乡安徽全椒县,为吴敬梓 纪念馆举办开幕仪式,县里非要我出席。其时我正在广州参加一个 会议,我想,他们的盛情,无非是因为我在筹建纪念馆时做了点事。 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的吕济民不知从哪里听说,我曾为马鞍山市修 建李白墓、太白楼、三元洞,在京请了一些名人题词,他就将他的 老家托他办的这件事转托了我。我同济民同志在咸宁“五七”干校 一同放过牛,自然不好推托,也尽力办了。我从广州飞抵南京 ,他 们用香港歌手奚秀兰的父亲刚送给家乡的新车去机场接我,到全椒 住下,吃晚餐已是午夜了。

1987年 ,我陪张光年到安徽 ,第一次参观了滁县琅琊山醉翁 亭,第一次登上了黄山。陈登科全程陪同 ,他是江苏人,在安徽工 作时间长,竟冒充起安徽人了,“咱安徽”离不了口。

我对安庆市留有特殊的记忆。1946年,我乘木船回当涂时,船 因载货过量在安庆江面上下沉,我被人抢救出。20世纪90年代起,

我去过安庆多次,都是与黄梅戏观摩研讨、潜山县纪念通俗小说大 家张恨水有关。新千年之初,回安徽,至少有三次,都与鲁彦周有关。

2000年 11月 ,彦周策划举办了迎驾文学笔会,邀请了来自北 京等全国各地的作家二十余人,从合肥出发,至皖西六安市、霍山 县至潜山县、九华山,再登黄山,在黄山分手。在黄山 ,与会人员 畅谈了“21世纪中国文学走向”。

2002年11月,应邀去合肥参加“《鲁彦周文集》首发式暨鲁彦周 作品研讨会”。鲁彦周是新中国成长、成熟起来的全国代表性作家之 一。此次会议安徽省看重,中国作协也重视,金炳华、王蒙、邓友梅、 丛维熙等都出席了。我在会上发言时说,《文集》的出版不是鲁彦周 创作的结束,而是老鲁新的攀登的起始。鲁彦周是位潜力很大的作 家,确实,我是这么想的,对这辈作家我都充满着诚挚的期望。

2003年4月初 ,我和邓友梅、邵燕祥从北京去安徽参加省文 联、省国营敬亭山茶场举办的首届“敬亭绿雪笔会”。敬亭山坐落 在皖南宣城,是座名山,李白等大诗人有诗吟诵过它。敬亭山盛产 历史文化名茶“敬亭绿雪”,是安徽三大历史名茶之一 。这次笔会 主要是研讨茶文化。同行的小说家王火 ,虽在成都,但他是安徽的 女婿;小说家何南丁、青年文艺理论家何向阳父女都是安徽人 ,他 俩长期在河南。

2001年我为安徽《新安晚报》开设了《乡情走笔》专栏,栏名 是请沈鹏写的,一周一篇,持续了大半年。我想 ,今后回家乡的机 会会更多,乡情如缕,安徽值得写的人文山川和改革开放以来的新 鲜事物实在太多,《乡情走笔》会继续下去。

2003年

设置
  • 阅读主题
  • 阅读主题
    雅黑
    宋体
    楷体
  • 阅读主题
    • A-
    • 18
    • A+
  • 自动订阅 不在展示订阅提醒,自动订阅下一章
保存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