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我想和岁月谈谈 第4章 包天笑与鸳鸯蝴蝶派
第4章 包天笑与鸳鸯蝴蝶派
更新时间:2024-11-05 19:24:01 字数:1354 作者:我想和岁月谈谈

我国现代作家中 ,最长寿的要算包天笑。他活了九十八岁。 1973年 11月24 日在香港病逝。

包天笑在文坛前后七十年 。

中外作家年逾九十而能执笔者可 数,而他九十八岁还能每日写作,谢世前一个多月,写了一篇五六 万字的长文,可谓奇迹。

现在中年人,对包天笑这个名字熟悉的可能不多,但在老一辈 人的记忆里,他可曾是一位活跃非凡的作家,说起清末民初风行的 白话通俗小说,不能不想起他 。

包天笑一生教过书,办过报,主要 精力从事小说的译著 。

作品数量尤多 。

他通日文 ,意译为主 ,有 人批评他不忠于原作,但译文读者易懂 。

翻译以教育小说《馨儿就 学记》为代表,1926年7月已出八版,可见其影响。

1924年中华书 局出版的他的历史小说《留芳记》(二十回 ,未完), 以梅兰芳为主 人公连缀了许多故事,借以反映清末民初的社会政治生活。

林纾 为小说写了“弁言”。

初版三个月即销罄 ,两三年后才得以再版。

日寇侵占时期,被禁止发行,因此绝版。

包天笑八十三岁后在香港, 写了三十万字的长篇《新白蛇传》和《钏影楼回忆录》正、续集。

他谢世后,友人高伯雨替他刊印了《衣食住行的百年变迁》,这些 回忆录蕴藏着许多宝贵的资料,对研究民元以来的文化史有价值。

辛亥革命后至30年代 ,鸳鸯蝴蝶派在我国文坛影响一时 。

对 这个文学流派的思想和创作倾向,鲁迅、郭沫若、沈雁冰、郑振铎 等,均有文进行过批评。过去一些研究文章和文学史,在谈及鸳鸯 蝴蝶派作家时,往往提到包天笑,并且将他视为首位 。作家本人对 此说不同意。

1960年7月20 日香港《大公报》刊有宁远《关于鸳鸯蝴蝶派》 一文,其中说鸳鸯蝴蝶派作品的发祥地是上海,但执笔者大多是苏 州人,他们也有过一个小小的组织,叫作“星社”,

主要人物有包天 笑、周瘦鹃、程小青、范烟桥等 ,但还有不少鸳鸯蝴蝶派作家因为 原籍不是苏州,所以没有参加。

包天笑和周瘦鹃两位的作品发表 得比较早,也比较多,但以风格而论,倒还不是道地的鸳鸯蝴蝶派, 真正可以代表这一派的,前期是徐枕亚、李定夷,后期则是张恨水。

包天笑看到这篇文章 ,于同年7月27 日在香港《文汇报》写 《我与鸳鸯蝴蝶派》进行答辩:

据说 ,近今有许多评论中国文学史实的书上 ,都目我为 鸳鸯蝴蝶派 ,有的且以我为鸳鸯蝴蝶派的主流 ,我名总是首 列 。

我于这些刊物 ,都未曾寓目 ,均承朋友们告知 ,且为之 不平者 。

我说:我已硬戴定这顶鸳鸯蝴蝶的帽子 ,复何容辞 。 行将就木之年 ,“身后是非谁管得”,付之苦笑而已 。

实在我之写小说,乃出于偶然。

第一部翻译小说《迦因小 传》,与杨君合作(后林琴南亦译之)。

嗣后 ,有友人自日本 归,赠我几部日人所译西方小说,如科学小说《铁世界》等等, 均译出由文明书局出版 ,以后为商务印书馆写教育小说 ,又为 《时报》写连载小说以及编辑小说杂志等 。

至于《礼拜六》, 我从未投过稿 ,徐枕亚直至他死 ,未识其人 ,我所不了解者 ,不 知哪部我所写的小说是属于鸳鸯蝴蝶派 。(某文学史曾举出了 数部 ,但都非我写) … …

苏州的星社 ,我不是主要人物 ,它 是范烟桥 、程小青 、姚苏凤 、郑逸梅诸君所组织的 ,他们出版 刊物 ,我亦未参加 。

70年代初,他在回答美国一位青年汉学研究者所问时,再次 重申:“人家说我是鸳鸯蝴蝶派的主流,我不承认。”

对鸳鸯蝴蝶派作全面历史的分析 ,是我国近现代文学史回避 不了的一个问题。看来弄清史实 ,在调查的基础上,才可望做出较 为公允的评价。

1980年 10 月

设置
  • 阅读主题
  • 阅读主题
    雅黑
    宋体
    楷体
  • 阅读主题
    • A-
    • 18
    • A+
  • 自动订阅 不在展示订阅提醒,自动订阅下一章
保存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