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我想和岁月谈谈 第8章 陈天华、秋瑾、朱执信的三篇小说
第8章 陈天华、秋瑾、朱执信的三篇小说
更新时间:2024-10-23 17:17:55 字数:2314 作者:我想和岁月谈谈

我们在缅怀辛亥革命先烈时,发现一个共同的现象:他们,无 论是革命活动家、理论家抑或是军事家,几乎没有不与文艺攀上因 缘的 。他们在用头颅撞醒国民沉酣大梦的同时 ,也在文艺作品中 滴进血和泪,借以唤醒国魂。我们通过那些情感激越、热血喷涌的 作品,看到他们对亲人、国家和民族的深厚的爱,对反动压迫和卖 国丑类的无比的恨。先烈们崇高的献身精神 ,不仅彪炳青史,而且 至今仍然在激励我们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奋勇前进。

清末资产阶级改良文学运动举起了“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 的旗帜 ,促使小说的社会地位大大提高 。文学被视为一种通俗有 效的宣传工具 。从宣传出发 ,一些先烈,在写诗填词之外,也大胆 尝试写小说。如陈天华的《狮子吼》、秋瑾的《某宫人传》和朱执信 的《超儿》,就是明显的例证。

陈天华(1875 — 1905)是辛亥革命的先驱者之一,著名的《革 命方略》就出自他的手笔 。他是出色的宣传鼓动家 ,他在短暂的 一生中 ,写了许多鼓吹民主革命、宣传爱国主义、反抗帝国主义侵 略和国内民族压迫的文章 ,其中以说唱文学作品《猛回头》《警世 钟》《狮子吼》最为著名 。他的著作直抒胸臆 ,感情强烈 ,通俗浅 显,富有感染力,在群众中影响巨大。《狮子吼》八回,是他的遗作,

初载《民报》二至九号(1905 — 1906)。天华因参加抗议日本政府 《取缔清韩留日学生规则》的斗争 ,愤而投海自杀 ,此书未写完。 但现存八回 ,仍清晰地表现了作者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政治理想。 首回为楔子,名中国为“混沌国”,指出事关危急,大家如不齐心协 力,不久将被列强所瓜分。第一回的题诗,交代了作者写作此书的 目的:

红种陵夷黑种休 ,滔天白祸亚东流;黄人存续争俄顷 ,消 息从中仔细求 。

希望国人通过小说来寻找拯救中国的办法 。书中描写的几个 人物,眼看中国处境艰危,急图自救:兴学校,倡科学,从事种族 革命。主人公叫狄必攘 ,是一个学生出身的文武全才,为革命,奔 走于汉口、四川,引起清廷的严加防范。小说写到这里 ,便戛然中 止 。这部小说,在写法上采用了我国传统的章回小说形式,但有所 变化,每回有组诗,文中夹有唱词,语言通俗晓畅,故有的选本将 它视为“戏剧”。《陈天华集》(湖南人民出版社 1958年版)和阿英 编《晚清文学丛钞 ·小说三卷》均收入。

在文学上,秋瑾(1875 — 1907)是位有才华的女诗人,她的遗 稿中诗词占了半数,诸如“世界和平赖武装”等诗,闪烁着革命思 想 。她写过一篇历史题材的短篇小说《某宫人传》(见《秋瑾集》)。 原稿用红墨水缮写于旧书页背面 ,当秋案发生时(1907年), 为清 绍兴府搜去当作“罪状”公布,故确切的写作时间不详 。这篇小说 不足二千字,是用文言文写的 ,笔力凝练。小说描写了明末受崇 祯皇帝宠幸的某宫女营救公主 ,刺杀李自成手下罗将军 ,最后举

刀自刎的故事 。这原是史书 、笔记上记载的一件事 ,小说有所丰 富和变动。作者赞扬某宫女为大明尽忠的献身精神:“伟哉宫人! 其爱国之热心也如此!其思想之毅烈也如此!其魄力之圆满也如 此! ”作者用意是借此鼓舞人们反抗腐败的清廷统治者的勇气: “同胞姊妹 ,联袂而起 ,勿使宫人专美于前焉可也。”但小说在表 达强烈的种族革命情绪之时,也暴露了作者政治思想上缺乏阶级 观念的严重缺陷 ,秋瑾对人民的革命要求和革命力量认识不足 , 对待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持错误态度 。如小说中称农民起义军 为“流寇”,李自成为“李贼”。这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常有的通 病 ,连秋瑾也难以幸免。这不能不使人深思他们英勇就义壮烈图 景背后深藏的教训。

朱执信(1885 — 1920)是我国资产阶级民主派著名的活动家 和理论家 。他具有相当进步的战略眼光 ,曾说:“国家之中最有力 者为人民,人民所归向者,始谓之实力。”他还把日益增长的“工 人的力量”视为中国革命的真正力量 。朱执信除写政论文之外 , 也爱写诗词 ,先写旧体 ,后改写白话诗 。他于 1919年8月写过一 篇五千多字的小说《超儿》,用“前进”的署名,发表在《建设》第 一卷第二号上 。现收入《朱执信集》(中华书局 1979年版), 用的 是白话文 ,初具西方近代小说的结构和手法 ,算得上是中国现代 短篇小说的滥觞。《超儿》初刊时 ,作者有附志 ,说明小说是通 过议论婚事来探讨“人生问题”的 。其艺术结构与人物对话带有 明显的戏剧特色 。作者通过两名少女柳如意和小颦的对话 ,铺开 情节 ,刻画出未出场的男主人公凤生的性格特征:“他只有一个情 欲 ,就是支配欲 ,支配一种别人不能支配的人 。把人家现在支配 着的人 ,夺了来放在他支配底下 ,这就是他的趣味 ,就是他的生

命。”小说对超人式的极端利已主义思想给予诙谐的嘲讽 。作者 启迪人们:“世界是永久的!欲望是不会满足的!人还要生出人 来!不知谁又支配超儿! ”作者说 ,他写作此篇“本拟翻萧伯纳 《人与超人》一剧之案”。萧氏系英国杰出的现实主义戏剧家 ,但 由于其受改良主义政治观局限 ,不可能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去解 决作品中提出来的复杂的社会矛盾 。朱执信看出了《人与超人》 一剧中存在的这一根本弱点,但他本人的政治观点也有时代和阶 级的局限 ,同样也不可能给《超儿》中提出来的人生观以正确的 回答。

上面列举的革命先烈的三篇小说 ,主要由于其思想倾向的先 进 ,当时都起过或强或弱的积极作用 ,但它们都有一个明显的通 病:思想和艺术结合得不够好,算不上是成功的珍品 。但是 ,它们 出现在清末民初哀情、艳情、侦探、黑幕等无聊消遣小说盛行之际, 无疑是浑水中的一股清流 ,具有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呐喊的积极意 义 。革命先烈创作的小说,数量虽少,从内容和形式来看,也是我 国近代小说发展史上有价值的一环,特别是他们有意识地将小说与 宣传革命理想、阐明人生哲学紧密连接起来,并在题材的开拓、表 现方法的多样上也有所探求,这对促进“五四”文学革命浪潮中小 说的迅速发展有所助益。

1981年 12 月

设置
  • 阅读主题
  • 阅读主题
    雅黑
    宋体
    楷体
  • 阅读主题
    • A-
    • 18
    • A+
  • 自动订阅 不在展示订阅提醒,自动订阅下一章
保存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