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我想和岁月谈谈 第10章 朱光潜与对话体
第10章 朱光潜与对话体
更新时间:2024-10-23 17:17:59 字数:1961 作者:我想和岁月谈谈

朱光潜先生是一位有六七百万言译著的大学者,他的著作,不 论是长篇专论,还是数百字的随笔杂谈,都赢得了学术界和文艺界 广大读者的喜爱。能做到这点并不容易 。他善于将精深博大的内 容用亲切活泼的形式表达出来 。他自已曾说:“我一直是写通俗文 章和读者道家常谈心来的。”这分明是自谦之词 ,却多少道出了朱 先生为文的一个秘密:重视文章的写法,讲究文体,追求平易,做 到与读者交流思想。

朱先生写评论文章变化多样 ,但他最喜欢使用对话体 。他认 为这是论辩中既自由又见功效的一种文体 。对话直接记载主宾应 对语,记载者据闻实录,自已不另加论断 。这种文体是写理论和评 论文章的一种特殊文体。

朱先生20世纪二三十年代写美学欣赏和文艺随笔大多用书 信体,《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和《谈美》是这方面成果的结集。70 年代末,他青春焕发,又为青年朋友写了《谈美书简》。但朱先生 一直认为 ,对话体比书信体更宜于论事说理 。因为思想是一长串 流动生发的活动过程 ,曲折起伏 。一般单刀直入的文章不易显示 这种思想的过程 ,而仅叙述思想的成就 。思想的生发线索和惨淡 经营的甘苦 ,比已成就的思想还更富于启发性 。对话的好处就在

反复问答 ,逐渐鞭辟入里 ,辩论在生发也就是思想在生发 ,次第 条理 ,曲折起伏,都如实呈现,一目了然 。再次 ,就文格说,对 话体也有一种特长 ,就是戏剧性般的生动 ,在名家的手中 ,它还 可以流露戏剧性的幽默。所以 ,朱先生为了表达一种较深入复杂 的思想 ,写作带有一定学术性的文章时 ,他就往往用对话体。30 年代朱先生写过几篇字数达万言影响一时的对话,其中《诗时实 质与形式》和《诗与散文》原是《诗论》初稿第三、四章,曾由北 京大学打印发给同学。到40年代初《诗论》正式出版时 ,因全书 体例不一致 ,删去了 。朱先生很偏爱这两篇对话 。他记不清当年 是否公开发表过。1980年北大一位老校友将他保存的《诗论》原 稿中的这两篇讲义的打印稿复印了一份交给他 ,他很高兴 。当时 我正在替朱先生编选《艺文杂谈》一书 ,他希望将这两篇入集。 1984年生活 · 读书 · 新知三联书店重版《诗论》,朱先生特意关 照,将这两篇补进去。

朱先生一生翻译了大量的西方美学名著 ,50年代末,他先翻 译了《柏拉图文艺对话集》。朱先生从英文翻译这部名著 ,除重视 它在美学发展史上的价值之外,与他一向看重对话体也有关 。朱 先生在40年代就说过:“比较一般对话,柏拉图所写的有许多优点。 首先,他不仅是设问答难 ,只有一宾一主;他的对话中人物往往有 七八位之多,而每人所代表的见地都很充分地有力地表现出来,宾 不只是主的扣钟锤或应声虫 。其次,他的文笔流利而生动,于琐事 见哲理,融哲理于诗情,他的每篇对话都像是一首散文诗,节节引 人入胜 ,读之令人不忍释手 。对话文的胜境于此可叹观止。”难怪 60年代初他在北大给研究生和青年教师讲探《西方美学史》时 ,一 再强调要我们认真仔细地读这部名著,至少三遍。

朱先生认为,从历史上看,对话最盛行的时代,往往也就是思 想最焕发的时代 。他在讲课或著作中列举了西方和中国许多例子 说明这个问题 。他不认为对话体单纯是个文体的问题 ,他说主要 是思想的活跃。思想窒息 ,即便采用对话体,文章也不会有生气。 朱先生新中国成立后十几年自已为文不用对话体,而且也绝少提起 对话体 ,与当年学术的空气和作家的心境直接相关。岂止是他一 人如此?李健吾先生那一双写过许多洒脱自如的文艺评论的手不 也变得有些滞涩了吗? 1980年以后 ,政治局面的安定 ,学术空气 的活跃 ,使年已八旬的朱先生也随之活跃了起来 。他在埋头翻译 维柯《新科学》之余,又想起了对话体这位久别的老朋友。当时周 扬同志希望文艺评论写得更有文采,形式更活泼多样 ,曾建议《文 艺报》组织些对话体的评论文章 。我去请过朱先生再带头 。他恳 切地说,手头现在正忙,写对话体不是件容易的事,很费脑筋,但 他表示愿意试试。后来由于他太忙 ,刊物计划也有变化,这个想法 没能实现 。朱先生说应该动员一些年轻人来写对话体。恰巧这时, 我从他主编的《文学杂志》上发现了他写过一篇《谈对话体》的文 章,他说写这篇东西很花了些功夫,从未收过集子,现在很少为人 所知。他极愿意将它放进《艺文杂谈》,他亲自将原文校阅过一遍, 改正了几处错字 ,作了些许删节 。其中有一处是值得一提的重要 修改 。文章结尾有一段话:“对话体的衰落是一件可惋惜的事 。近 代思想派别比从前更多,各派入主出奴的风气也更甚;如果多用对 话体写说理文,同时也多用对话体的思路去权衡各派不同见解,也 许思想和文章都可望再达到一个高潮。”他加了以下这句话:“这就 说明了百家争鸣的必要。”这篇文章原刊于 1948年7月出版的《文 学杂志》第三卷第二期 ,这是我的疏忽,本应该注明 1980年改定。

不过,朱先生提倡对话体的心迹在他为该书所写的序文中已说得再 明白不过:“对话体便于百家争鸣,似不妨推广开来,对打破‘一言 堂’或有帮助。”

1986年3 月

设置
  • 阅读主题
  • 阅读主题
    雅黑
    宋体
    楷体
  • 阅读主题
    • A-
    • 18
    • A+
  • 自动订阅 不在展示订阅提醒,自动订阅下一章
保存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