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我想和岁月谈谈 第12章 柳亚子的诗词
第12章 柳亚子的诗词
更新时间:2024-10-23 17:18:02 字数:4695 作者:我想和岁月谈谈

辛亥革命时期的革命诗人中 ,柳亚子(1887 — 1958)是其中 最重要的一位。郭沫若在《柳亚子诗词选》序文中说:

亚子先生是一位典型的诗人 。他有热烈的感情 、豪华的 才气、卓越的器识。他的精神是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进步的 … … 他以他的诗词鼓吹过旧民主主义革命 ,颂扬过新民主主义革 命。意气风发,声调激扬,中国的文学语言,无论雅言或常语, 在他的笔下就像是雕塑家手里的软泥 ,真是得心应手 。

柳亚子最初受康梁维新思想影响 ,后来转向革命。1903年参 加中国教育会,后进入上海爱国学社 ,同蔡元培、章太炎、邹容等 人接触 ,革命思想从此确立。1906年参加同盟会。1907年在上海 与陈去病、高旭等酝酿组织南社。1909年南社成立后 ,先后担任 过书记、编辑和主任等重要职务 。曾写过大量的诗文 ,宣传革命。 辛亥革命失败后,他在上海担任《天铎》《民声》《太平洋》等报的 主笔和编辑,继续以诗文反对民贼袁世凯。后来 ,柳亚子坚持革命 的立场 ,拥护共产党和毛泽东同志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新中 国成立后,他又热情歌颂社会主义的新中国,为人民做了不少有益

的工作。

柳亚子是革命文学团体南社主要发起、创办人之一 。南社是 辛亥革命前成立的一个革命文学团体 。发起人为陈去病(1874 — 1933)、高旭(1877 — 1925)和柳亚子。1907 年筹备,1909年 11 月 13 日正式成立。活动中心在上海。

南社酝酿和成立的时候 ,也是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 命运动逐渐高涨之际 。南社 ,正是在这一形势中逐渐酝酿、组织并 发展起来的。柳亚子说:

这个时候 ,孙中山先生和同志们 ,在海外创设中国同盟 会 ,以三民主义相号召 ,正在十七次革命失败奋斗的过程中 间 ,而内地所号称知识阶级的人 ,还是昏昏沉沉 ,做那“天王 圣明 ,臣罪当诛”的好梦 。我们发起的南社 ,是想和中国同盟 会做犄角的 。(《新南社成立布告》《南社纪略》)

高旭也说:“于同盟会后更倡设南社 ,固以文字革命为职志 , 而意实不在文字间也。”(《元尽庵遗集序》)可见,它是个文学团体, 但其目的又不止于文学。

柳亚子从文起步早,辛亥革命时期的柳亚子,是个“年少气锐” 的诗人。对祖国命运的关怀和对革命的向往,使他写下了很多激 情洋溢、“虽触时忌勿顾”(《变雅楼三十年诗征叙》)的诗,这些诗 主要是围绕着鞭挞清朝封建反动统治、鼓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这一 主题展开的。

“伤心民族两重奴”,早在 1903年的《放歌》中,诗人就“泪下 淋浪”地描绘了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双重压迫下中国社会的悲惨

图景:

上言专制酷 ,罗网重重强 。人权既蹂躏 ,天演终沦亡 。 众生尚酣睡 ,民气苦不扬 。豺狼方当道 ,燕雀犹处堂 。天骄 闯然入,踞我卧榻旁。瓜分与豆剖,横议声洋洋。世界大风潮, 鬼泣神亦瞠 。盘涡日以急 ,欲渡河无梁 。沉沉四百州 ,尸冢 遥相望 。他人殖民地 ,何处为故乡?

这里 ,洋溢着诗人对祖国的关怀 ,也充满了对帝国主义侵略 者、清廷封建专制统治的切齿痛恨。

在有些诗中,作者并不仅仅从狭隘的种族主义观点出发,而是 体现了一定的民主主义精神。他在诗中高唱平等自由 ,呼唤民主 权利,召唤着人们向封建制度去作英勇冲击。

一室难春我亦愁 ,萧条四海尽悲秋 。 献身应作苏菲亚 ,夺取民权与自由 。

——《读山阴何孟厂得韩平卿女土为义女诗 ,和其原韵》

当时,许多革命党人是以走法国革命的路为理想的,柳亚子也 是如此。他在《元旦感怀》一诗中写道:

希望前途竟若何? 天荒地老感情多 。三河侠少谁相识 , 一掬雄心总不磨 。理想飞腾新世界 ,年华辜负好头颅 。椒花 柏酒无情绪 ,自唱巴黎革命歌 。

国家垂危,民族垂危,诗人热望着去创建新世界,去建功立业, 去流血牺牲 ,因而,流行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那首战歌《马 赛曲》,得到诗人的强烈爱好。

柳亚子热情讴歌反清的革命武装起义 ,对起义的失败感到沉 痛和惋惜;然而这往往又更加激发了他对清封建统治者的仇恨和继 续奋斗的决心 。这在他写的许多悼念烈土的诗中表现得尤为集中 而典型。他为邹容、徐锡麟、秋瑾、刘道一、熊成基、赵声、杨笃生、 周实、宋教仁、宁调元等人都写过悼念的诗。痛惜他们的牺牲:“白 虹贯日英雄死,如此河山失霸才 。不唱铙歌唱薤露 ,胡儿歌舞汉儿 哀。”(《哭威丹烈土》)歌颂他们的慷慨赴义:“长啸赴东市,剖心 奚足辞。”(《有悼二首为徐伯荪烈土作》)其中写得最为悲壮激越 的是《吊鉴湖秋女土》。

《吊鉴湖秋女土》共四首,写于 1907年秋瑾遇难后不久 。诗人 对这位“红颜是党魁”的女革命家秋瑾,表示了深切的哀思和敬意。 第三、第四两首尤为动人:

饮刃匆匆别鉴湖 ,秋风秋雨血模糊 。 填平沧海怜精卫 ,啼断空山泣鹧鸪 。 马革裹尸原不负 ,蛾眉短命竟何如! 凭君莫把沉冤说 ,十日扬州抵得无?

漫说天飞六月霜 ,珠沉玉碎不须伤 。 已拼侠骨成孤注 ,赢得英名震万方 。 碧血摧残酬祖国 ,怒潮呜咽怨钱塘 。 于祠岳庙中间路 ,留取荒坟葬女郎 。

前一首对秋瑾在“秋风秋雨”的愁人气氛中血肉模糊地牺牲在绍兴 鉴湖畔 ,表示沉痛的哀悼;赞扬她像精卫填海一样有着坚强的革命 意志 ,实现了战死沙场 ,“马革裹尸”的崇高志愿。后一首转进一 层,认为秋瑾虽然死了,却也不需悲伤,因为她已把自已的生命贡 献给祖国的革命事业,博得了人们普遍的景仰。这两首诗感情非 常深挚,它用了“啼断空山泣鹧鸪”等表现强烈哀思的句子,调子 却不低沉。“马革裹尸原不负”“赢得英名震万方”,这是多么豪壮 的、鼓舞人们斗志的语言!“碧血摧残酬祖国 ,怒潮呜咽怨钱塘” 两句想象为国捐躯的秋瑾的英灵 ,化作钱塘江的怒潮 ,奔腾呜咽 。 这种浪漫主义的手法,使秋瑾的形象显得更加高大,诗的意境更为 悲壮。

表现了柳亚子民主主义思想的另一类诗是他的关于妇女问题 的诗 。这在南社诗人中 ,是最为突出的 。诗人深深同情妇女所受 的压迫,“自从伏羲创婚制,强权举世归男子”,这里,作者批判了 男尊女卑的封建婚姻制度。“无才便是德 ,忍令群雌盲! ”这里, 作者又批判了封建阶级对妇女所实行的愚昧政策 。诗人激烈地反 对以妇女为玩物,提倡男女平权、妇女解放,而尤其希望妇女能参 加政治斗争。如:

他年亚陆风云起 ,兰因絮果从头理 。 素手抟成民族魂 ,红颜夺尽男儿气 。

——《题留溪钦明女校写真为高天梅作》

辛亥革命后,柳亚子怀着沉重的心情,批判了这次革命的不彻 底,并向封建地主阶级的复辟展开了斗争。

1913年 ,革命党人宋教仁被刺 ,是反革命复辟的一声警号。 诗人敏锐地意识到这一事件的严重性。在《哭宋遯初烈土》中写道:

不用吾谋恨 ,当年计岂迂? 操刀悭一割 ,滋蔓已难图 。 小丑空婴槛 ,元凶尚负隅 。 伤心邦国瘁 ,不独痛黄垆!

“操刀悭一割”,正是痛定思痛,对辛亥革命不彻底性的批判。 “汉贼宁容并立时 ,和戎误国至今悲。”诗人激烈地反对过南北议 和,在这期间 ,诗人写了许多追悼被害革命友人、声讨革命敌人、 抒发革命失败后的哀痛的诗篇 。此后 ,他就以诗歌为武器投入反 对袁世凯称帝、保卫革命成果的斗争中。

正如郭沫若所说,柳亚子的“精神是随着时代进步而进步的”。 五四运动后,柳亚子的创作揭开了新的一页 。他歌颂十月革命,歌 颂马克思主义。如:

十年三乱究何成?喜见南天壁垒更 。率土自应尊国父 , 斯人不出奈苍生 。白宫北美推华盛 ,赤帜西俄拥列宁 。我亦 雄心犹健在 ,梦中无路请长缨 。

——《五月五日纪事》

1921年5月5 日,孙中山在广州就任非常大总统,广州数十万 市民举行大会,热烈庆祝,并结彩游行。本诗即写于此时 ,它开始 表现了诗人对列宁所举起的“赤帜”的向往。1924年,诗人又有《空

言》一首:×ĺ

孔佛耶回付一嗤 ,空言淑世总非宜 。 能持主义融科学 ,独拜弥天马克思 。

孔学、佛教、耶稣等都在“一嗤”之列 ,只有马克思主义才是 真正可以救世的科学,柳亚子在经过多年痛苦的探索之后,终于得 出了这一结论。

1929年 ,毛泽东同志在福建红四军工作 ,当时机会主义路线 在党中央居于统治地位,柳亚子怀着浓厚的革命情谊,写了一首怀 念毛泽东同志的诗。那时,诗人在上海,误听毛泽东同志遭到不幸, 饮痛写下了这首七律:

神烈峰头墓草青 ,湘南赤帜正纵横 。 人间毁誉原休问 ,并世支那两列宁 。

神烈峰即南京紫金山,孙中山先生陵墓所在地 。作者曾自注: 两列宁是指孙中山先生、毛润之同志。他认为孙中山和毛泽东是 中国现代革命史上的两个伟人,但他们又是性质不同的两位伟大的 革命家,所以他又用“先生”与“同志”加以鲜明的区分。1932年, 他写了《怀人三截》,第一首又是写毛泽东同志的:

平原门下亦寻常 ,脱颖如何竟处囊? 十万大军凭掌握 ,登坛旗鼓看毛郎 。

“毛郎”,诗人自注即“润之”。亚子先生以后还有不少颂扬毛 主席的诗。1950年他填的那阕《浣溪沙》,更是传诵一时 。但是 , 我以为,上面引述的那两首,更是难得又难得,因为它们诞生于毛 泽东同志成为我们党的领袖之前,而诗中又对他所从事的革命事业 做了高度的评价与热烈的赞称,这在文人的诗作中,大概也是硕果 仅存的吧。

诗人对我党早期牺牲了的几位领导人的悼念也是动人的 。 1931年他写了《哭恽代英五首》。1930年作《题张应春女土遗像》 一首 。张应春是共产党员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被蒋介石杀害 于南京。读着这些感情真挚的作品 ,使人感到,在白色恐怖极其残 酷、片纸只字都足以致人死命的日子里,诗人谊重如此,实在令人 感奋。

1931年,“左联”成立后的第二年 ,他写了《新文坛杂咏》十 首,用诗的形式对鲁迅、郭沫若、沈雁冰、蒋光慈、叶绍钧、田汉、 华汉(阳翰笙)等作家的创作及其对新文学发展的贡献做了评价。 例如,咏鲁迅的一首:

逐臭趋炎苦未休 ,能标叛帜即千秋 。 稽山一老终堪念 ,牛酪何人为汝谋?

咏郭沫若的一首:

太原公子自无双 ,戎马经年气未降 。 甲骨青铜余事耳 ,惊看造诣敌罗王 。

他在《读文艺新闻追悼号感赋》中,对与“左联”五烈土同时 牺牲于武汉的张彩真也表示了悼念之情,足见他的心与革命贴得是 多么近。

作为诗人 ,柳亚子的诗有鲜明的风格 。他的诗流畅清新、慷 慨淋漓,与同时期形式主义诗人堆砌典故、板滞晦涩的风格大有不 同。他最擅长写七言律诗和七言绝句 ,艺术上受龚自珍的影响很 深。他的词则受辛弃疾的影响 ,豪放激越,很有气势。

柳亚子喜爱并擅长写作旧体诗词 。五四新文化运动初期对 新诗曾持怀疑的态度 ,经过几年的思考和观察 ,他转而成为新 诗的积极赞同者。1924 年 ,南社的老社员吕天民写信给柳亚 子 ,反对新诗 。吕和柳亚子私交不错 ,但柳亚子仍决定公开反 驳 。他在《给吕天民底信》中说:“文学是善于变化的东西 ,中 国诗歌既然由四言变为五、七言 ,由古体变为律诗 、词 ,再变 而为曲 ,那么 ,现在的变化自然也是可以的。”他谆谆劝诫老朋 友说:“二十年前 ,我们是骂人家老顽固的;二十年后 ,我们不 要做新顽固才好。”他赞美郭沫若的《女神》,尤其是其中的六首 《匪徒颂》,认为它描写了古往今来形形色色的革命英雄 ,“那热 烈和伟大的感情 ,足以激动青年们的心弦而使之共鸣”。唐代的 李商隐在赞美韩愈的《平淮西碑》时曾表示“愿书万本诵万遍”, 柳亚子声称: 对于《匪徒颂》,他也有这种“极端崇拜的感情”。

柳亚子逝世有半个多世纪了。今天,我们纪念辛亥革命百年之 际,更加淡忘不了他在革命文学实际活动和诗作等方面的业绩。尤 其是他创作的大量的诗词更值得珍视、研究。毛泽东称赞柳诗“慨 当以慷,鄙视陈亮、陆游,读之使之感奋兴起”。郭沫若曾把柳亚 子比作当今的屈原,他说:“把我的诗和亚子先生的次韵比较一下

吧。拿诗来说,那真算是小巫见大巫,拿诗中的情趣来说,亚子先 生所表现的就比我积极得多了。”茅盾1979年在第四次全国文代会 上将柳亚子的诗称作“史诗”,他说,“柳亚子是前清末到解放后这 一长时期内在旧体诗词方面最卓越的革命诗人”,“柳亚子的诗词反 映了前清末年直到新中国成立后这一长时期的历史 —— 从旧民主主 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如果称它为史诗,我以为是名副其 实的。”

2011年7 月

设置
  • 阅读主题
  • 阅读主题
    雅黑
    宋体
    楷体
  • 阅读主题
    • A-
    • 18
    • A+
  • 自动订阅 不在展示订阅提醒,自动订阅下一章
保存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