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我想和岁月谈谈 第32章 盛会之际忆茅盾
第32章 盛会之际忆茅盾
更新时间:2024-10-23 17:18:47 字数:4629 作者:我想和岁月谈谈

中国作家协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这几天 ,北京天气虽 说严冬,但会内会外,并不使人感到寒冷。来自祖国各地的几代作 家在这里再次相聚,彼此激动、兴奋,热气腾腾,话语不止。此时 此刻,此情此景,面对新世纪祖国更美好的未来,极容易使人回忆、 沉湎于半个世纪的风雨历程 。特别是怀着无限崇敬的心情怀念中 国作家协会第一任主席和《文艺报》的创始人茅盾。

在中国作协全委会上 ,见到从江苏来的陆文夫 ,我问他还喝 不喝酒,文夫摇摇头,他的身体已经不允许他豪饮了 。我认识他是 在20世纪70年代末,那时他是中年作家,但我最初读他的作品时, 他还是青年作家。1964年,我来《文艺报》工作,最新读到的是6 月号的刊物,那上面就有茅盾《读陆文夫的作品》及《陆文夫给〈文 艺报〉编辑部的一封信》。茅盾自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常以文 学评论方式,推出文坛新人新作,小说家陆文夫的作品就是他热心 推出的。会上我又见到王安忆 ,祝贺她刚当选上海市作协主席,由 她,我又想起了她的母亲、过世了数年的小说家茹志鹃,茅盾称赞 过她的短篇。从茹志鹃 ,我又忆及 1977年底《人民文学》杂志社召 开的茅盾等出席的全国短篇小说创作座谈会时,我去北京火车站接 她的情景 。我们初识 ,她住定就关切地询问起《文艺报》副主编侯

金镜在“文革”中惨死的详情。金镜同志很认真地写了《创作个性 和艺术特色 —— 读茹志鹃小说有感》,发表在《文艺报》1961年3 月号上,茹志鹃一直很感激金镜同志对她创作的理解与帮助。

参加作家自已的会议,作为一名老编辑,我想起了自已在《文 艺报》近四十年的日日夜夜。

1999年,受文艺报社委托 ,我主编了《〈文艺报〉创刊50周年 纪念图集》(作家出版社出版),走访了文联和作协一些老领导,询 问《文艺报》一些老人,翻找了一些有关资料和图片,使我对《文 艺报》的历史有了较多的了解。在作协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会场 上,我不止一次地涌起先辈们开拓道路、后来人不断前进和“前人 栽树、后人乘凉”的情怀。

中国作协第一任主席、《文艺报》《人民文学》的创始人、伟大 的革命文学家茅盾去世已整整二十年 ,我们在心里永远尊称他为 “茅公”。

1949年2月 1 日 ,北平解放 ,2月下旬茅盾到达北平。3月, 各解放区和国民党统治区及香港的文艺界人土陆陆续续汇集北平。 3月22 日,郭沫若、茅盾出席华北文化艺术工作委员会和华北文协 举办的招待茶会,郭沫若提出发起召开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大会以 成立新的全国性的文学艺术界的组织 ,全体到会的文学艺术工作 者都热烈赞成。3月24 日 ,筹备委员会宣布正式成立 。筹备会委 员会由郭沫若、茅盾、周扬、叶圣陶、郑振铎、田汉、曹靖华、欧 阳予倩、柳亚子、俞平伯、徐悲鸿、丁玲、柯仲平、沙可夫、萧三、 洪深、阳翰笙、冯乃超、阿英、吕骥、李伯钊、欧阳山、艾青、曹禺、 马思聪、史东山、胡风、贺绿汀、程砚秋、叶浅予、赵树理、袁牧 之、古元、于伶、马彦祥、刘白羽、陈荒煤、盛家伦、宋之的、夏

衍、张庚、何其芳42人组成。郭沫若任筹委会主任 ,茅盾、周扬任 副主任。就是在这次会上 ,决定出版周刊《文艺报》,并由茅公负 责筹划。

1949年5月4日《文艺报》第一期出版, 至7月28日第13期, 在文代会筹备和大会召开期间总共出了 13期,除第一期外,余均 为周刊。1 ~8期编者署名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筹 备委员会文艺报编辑委员会”,9 ~ 13期署“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 者代表大会文艺报编辑委员会”,由于版权页上未公布《文艺报》编 辑委员会的人员,所以 ,长期以来 ,少有人知道创办《文艺报》时 期《文艺报》编辑委员会的带头人就是茅盾。据《中华全国文学艺 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纪念文集》载:“文艺报编辑委员会委员是茅盾、 胡风、严辰(厂民)。”茅盾当时是文代会主席团副总主席、文艺作 品评选委员会主任,胡风是筹委会委员、大会主席团成员,严辰是 诗歌组委员。

茅盾为《文艺报》诞生费尽精力,大小事多亲自过问。出版《文 艺报》用纸,茅盾甚至惊动了周恩来副主席。1979年第四次全国文 代会和第三次全国作代会召开前夕,文联及各协会恢复筹备领导小 组负责人冯牧、张僖曾派我和刘梦溪去茅盾家取回他改定的在第三 次全国作代会上作的题为《解放思想 ,发扬文艺民主》报告稿 。茅 公顺便询问起会议准备的一些情况,他感慨地说,现在客观条件好 多了,第一次文代会用纸,包括《文艺报》用纸,都得去麻烦总理 解决 。阿英 1949年5月 13 日日记中有一段记载可以印证茅盾的记 忆:“晚8时,(袁)牧之来车 ,同去中南海。(潘)汉年、夏衍、许 涤新、周扬、沙可夫、萨空了、茅盾、何其芳,亦先后至。10时许, 恩来同志来 。首先谈文代会问题,次新闻纸问题,又次上海文化工

作问题。第二部分谈完后 ,夜饭,旋继续谈至3时半完。”

茅盾强调版面上要促进文艺界在为新中国基础上的广泛团结, 在遵循党的文艺方向上的思想统一,他善于用交流的方式实现这个 意图。1949年5 — 6月,《文艺报》曾召开三次文艺界座谈会,茅 盾主持过两次。第一次出席的有冯至、臧克家、柯灵、杨晦、黄药 眠、卞之琳、钟敬文、张骏祥、焦菊隐、杨振声等 。第二次座谈会 的主题是《关于新文协的诸问题》,出席的有张瑞芳、白杨、赵沨、 许广平、徐悲鸿、郑振铎、曹禺、戴爱莲、田汉、骆宾基、舒绣文、 戈宝权、葛一虹、洪深、凤子、马思聪、蒋牧良等 。座谈会发言经 记者整理后,茅盾亲自仔细改定,详细报道。

茅盾为《文艺报》撰写了多篇文章。如代编委会起草了《发刊 词》,《发刊词》中说:“多少年来 ,从事文学艺术工作的朋友们都 希望有这么一个定期刊物,作为交流经验、交换意见、报道各地文 学艺术活动的情况 ,反映群众意见的工具。然而由于客观形势的 阻隔,此种希望,迄今未能成为事实。现在 ,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 代表大会即将开会 ,各解放区以及解放区以外各地的文艺工作者 陆续来到北平,对于这样一个小型的定期刊,固然更其感到需要, 而出版这样一个刊物的客观条件也大体具备了 。这便是全国文学 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筹备委员会决定要改进这一个《文艺报》的原 因。”5月26 日出版的第四期发表了茅盾5月23 日赶写的《关于〈虾 球传〉》。第十一期头条发表了茅盾的《为工农兵》。

茅盾还在百忙中多次写信为《文艺报》约稿,或者帮助编辑部 年轻编辑考虑合适作者。如 6月30 日出版的第九期庆祝文代会召 开的专栏中,叶圣陶的《划时代》、赵树理的《会师前后》、柯仲平 的快板《文代会上“数来宝”》。编委胡风的《团结起来 ,更前进!》

在本期头条发表时,标以副题“代祝词”,代表《文艺报》对文代会 召开的祝贺。🞫ĺ

关于《文艺报》报头设计,茅盾用心选定。创刊号报头是茅盾 让严辰去请画家丁聪设计的,第2期起至第8期,《文艺报》报头是 茅盾亲自书写的,第 10期至 13期,正值大会期间 ,报头又改用铅 字。1949年7月 19 日文代会结束后,《文艺报》作为全国文联机关 报于9月25 日正式创刊,报头系集鲁迅字体 ,一直沿用至今。《文 艺报》报头用鲁迅字体这个主意,也是茅盾建议最终被采用的。鲁 迅是我国现代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第一次文代会会标上就镌有 毛泽东和鲁迅的头像。

1949年7月 19 日 ,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全国文 联)宣布成立,郭沫若当选全国文联主席,茅盾、周扬当选副主席。 7月23 日,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成立(1953年改称中国作家协 会),文协主席茅盾,副主席丁玲、柯仲平。1949年9月25 日,全 国文联机关刊物《文艺报》正式创刊;10月25 日,中华全国文学工 作者协会机关刊物《人民文学》杂志创刊,茅盾任主编 ,艾青任副 主编。

茅盾在《人民文学》发刊词中指出:《人民文学》的主要任务, 是“通过各种文学形式,反映新中国的成长,表现和赞扬人民大众 在革命斗争和生产建设中的伟大业绩,创造富有思想内容和艺术价 值,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人民文学,以发挥其教育人民的伟大 效能”。同时 ,《人民文学》还要在“培养群众中新的文学力量”“建 设科学的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等项工作中起到与所处地位相应的 积极作用 。为此 ,他呼吁“站在毛泽东旗帜下的全国文艺界的朋友 们,请一齐来负起这个庄严的责任,使本刊一期比一期更精彩”。

在《人民文学》创刊号中有周扬的专论《新的人民的文艺》,何其芳 抒写开国大典的诗歌《我们最伟大的节日》,巴金、胡风等纪念鲁 迅的文章,刘白羽、康濯、马烽反映解放战争与农村现实的小说。

虽然 1949年 10月 19 日茅盾已出任文化部部长,加上创办《人 民文学》,工作骤忙,但《文艺报》1949年9~ 12期实际上仍由他在 兼管。这几期《文艺报》版权页上编者仍署“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 联合会文艺报编辑委员会”。在《文艺报》正式创科号上,茅盾改定 了社论《庆祝中国人民政协》,并发表了《一致的要求和希望》,他 指出: 在革命彻底胜利,新中国即将诞生的新形势下,文代会几百 件提案表示了文艺界同仁的一致要求和期望,归纳起来是:(一)加 强理论学习;(二)加强创作活动;(三)加强文艺的组织工作,强调 文艺组织工作和理论工作与创作活动同样是文艺运动的主要工作; (四)继续对封建文艺及买办文艺、帝国主义文艺展开顽强的斗争。 他还要求文艺理论工作者以新的观点来研究编写《中国文学史》和 《中国新文艺运动史》,并把它们提到工作日程上来 。在正式创刊 号上,茅盾还决定发表《全国文联关于出版〈文艺报〉致各地文联 及各协会的通知》。到 1950年第一期《文艺报》才公开亮出主编丁 玲、陈企霞、萧殷的名字 。丁玲当时任中宣部文艺处长、中华全国 文学工作者协会副主席。1954年全国文联决定委托中国作协主办 《文艺报》,后来才逐渐明确《文艺报》由中国作协主办并成为中国 作协机关报 。可以说,茅盾是新中国最早诞生的两大文艺报刊《文 艺报》和《人民文学》的创办者。

茅盾 1953年7月不再兼任《人民文学》主编,作为全国文联副 主席和中国作协主席,对《文艺报》《人民文学》既是领导又有特殊 的亲情 。新中国成立后 ,他的一部主要文艺理论著作《夜读偶记》

就是 1958年 1月起在《文艺报》连载的 。他的长篇文学评论《一九 六○年小说漫评》,在《文艺报》1961 年4至6期连载。1963 年,为 纪念曹雪芹逝世200周年,茅盾在《文艺报》发表了《关于曹雪芹》。 1965年6月,《文艺报》被迫停刊。1977 年底,茅盾在刚复刊的《人 民文学》召开的一次座谈会上,公开以中国文联副主席和中国作协 主席的身份讲话,他说,“四人帮”不承认文联和作协,我们也不 承认他们的反革命决定 。他建议尽快恢复全国文联和各个协会的 工作,并建议《文艺报》复刊。1978年5月底,茅盾出席全国文联 第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扩大会议 ,他在大会上庄严宣布:“中华 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中国作家协会和《文艺报》,即日起 恢复工作。”

晚年多病的茅盾,从 1978年起,在着手写长篇回忆录《我走过 的道路》的同时,不忘给《文艺报》多方指导和积极支持。1978年 8月,他在《文艺报》发表了《培养新生力量》, 同年 11月发表了关 于《坚持实践第一,发扬艺术民主》的文章。1979年 12月,又发表 了庆祝国庆30周年的纪念文章,这是茅盾 1981年3月27 日辞世前, 为《文艺报》撰写的最后一篇文章。

每天开会我回到房间,都能看到一张当天出的《文艺报》,彩 色印刷,琳琅满目 ,比起当年茅公创办《文艺报》时还要为纸张找 总理解决的情形,现在的条件要好多了。特别是从报纸上看到很多 介绍青年作家的文章,我就想到茅公编《文艺报》时对文学新人的 关怀和扶持,茅公的思想和精神继续在新出版的《文艺报》上传承。

2001年 12 月

设置
  • 阅读主题
  • 阅读主题
    雅黑
    宋体
    楷体
  • 阅读主题
    • A-
    • 18
    • A+
  • 自动订阅 不在展示订阅提醒,自动订阅下一章
保存 取消